首发
第一第八十二章 曰刺,曰救
师到珠海来了。
消息传到每个官员的耳朵里面,都仿佛得到一个信号似的,马上准备好上朝时的衣装或者是说辞。
这个准备,早在朝中官员调整的诏书下来之后就开始了,甚至在姜明回来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的大小朝臣们,在茶余饭后都在想着如何应对国师的质问。在他们的眼里,有谁能不在乎自己或者是手下的荣华呢?
当然,富贵这词没有用上是因为在没有安定之前,谁也不要想有富贵之说。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国师姜明回来之后只是例行的去觐见了一下皇太后,竟然什么也没有说,便回到了自己的出处休息。
但是在港外驻扎的战船却是让每个朝臣的心里都沉甸甸的,谁也搞不明白姜明这是什么意思,但是谁也不好明白着去问,毕竟这些事情,当事人不先说出来,自己也不好明说,那么准备好的辩解措辞就无从用起了。
所以在傍晚时分,有人往陈宜中那里跑来跑去,试图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姜明的反应,却是见到陈宜中的眼神中也透露着迷茫,遂知道姜明连陈宜中也没有见。于是又失望而归。
所谓这次官员的调整变动,只是诸朝臣为了试探姜明的底线而动的,并不算是什么正式的决定。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还是源于对姜明的忌讳。来到珠海之前,各人还都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又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而已,但是来到之后,却发现,所谓的琉球,就是现在的台湾是那么的大,远远比流亡时驻跸的各岛有所不同,而且四面环海,距离内陆遥远,的确是一个修生养息地好地方。
其实很多大臣也想着在这里大干一番,诸如张镇孙、姚良臣和陆秀夫等人。都是斗志昂扬,但是姜明首先没收了其各人的私人武装,然后又征召所有适龄青壮进入赤红军。包括他们的子弟在内,一下子把自己最为自信的优越感给打消掉了。
然后就是岛上除了赤红军之外,只能有杨亮节所领的三千禁军,不能再驻扎军队这一条,也让他们感觉到有些不安。于是就琢磨这个国师到底想要做什么呢?
凭借直觉。感到这个国师是有野心地。但是野心是什么呢?要说他想独揽朝纲地话。那么为什么有抛下台湾前往沿海四处征战。将珠海留给了一个没有实际官职地陈宜中呢?而且也没有刻意地来迎合他们读书人。这个就算是张世杰独揽大权地时候都不敢不尊重一下他们读书人吧。
想篡位。那更是等于不说。要真地是想那样。就用去崖山迎回皇上了。只要在台湾这个地方慢慢地看着皇上和张世杰一起殉国。然后再站出来不就得了。
那么姜明到底是想做什么呢?大家都没有答案。甚至有几个和陈宜中要好地官员前往其处试探。也没有得到什么答案。一切都是无端地猜测而已。于是才想出这个调整官员地办法来试探姜明到底想要做什么?
肯定也是得到皇太后地默许。要不然诏书不会发出来地。杨太后也想看看这个未来地女婿想要做什么。
但是由于姜明地不现身。一切都陷入了谜团。一直到了第二天。姜明才在鸿儿地服侍下换好衣服。慢慢地走进临时地行宫。
而在台北盆地正在建设地行宫。由于现在一直为了军工地缘故。进展地比较缓慢。没有半年以上地功夫。行朝根本无法迁移。
走进了行宫,姜明不由地笑了,原来百官早就聚集在朝堂之上,眼见是在商议着一些大事,但是仔细一看,却是都在朝门口望着,看见自己走进来,面色却是露出喜色。不是在等自己是在做什么呢?
当下装着并没有留意什么,站定自己的位置之后,按照礼数行礼,然后就从袖筒里面拿出一卷信笺。
递给陆秀夫,那是昨天让鸿儿翻译十三少地消息以后,撰写在一纸信笺上,方便让朝臣们观看,至于原件,莫说是他们看不懂,就算是能看懂,那也要出于保密的缘故不能让他们看。
本来等待着姜明诉苦或者是为自己地手下请功等说辞,但是却等来了一纸信笺。上面写的是什么呢?每个人都充满了好奇心。
陆秀夫接过来,也以为只是姜明为手下请求封赏的奏折,他这个主政的左丞相倒是也可以看的,于是就打开慢慢的用眼扫去。但是只是扫视了一半,脸色就变得凝重起来。有些狐疑的看着姜明,似乎在询问他事情的真伪。
姜明有些好笑,要是我编撰的,你问我我能承认吗?不过还是很肯定
头道:“此乃是我教在大都的义士所传送回来的书信千真万确,他不会妄言的。”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陆秀夫的双手开始颤抖起来,这个时候诸位朝臣都看出了不对劲,纷纷伸长了脖子,似乎想看到一些端倪。
杨太后也有些奇怪,开口道:“陆卿家,有什么事情,你读出来也无妨的。”
陆秀夫闻言,定了定神,躬身朝杨太后一礼道:“谨遵太后懿旨。”然后转过身来,手拿信笺,高声的读了出来:“忽必烈决定昭告天下,还南地归宋,并立赵显为大宋皇帝,国号顺昌。建都于开封,卢世荣等为宰相,母全氏为皇太后,以至元十六年为顺昌元年。迁任征宋大元帅张弘范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延请国师速下决定……。”
还没有等他念完,众臣齐声吸了一口气,而杨太后却抱着小皇帝赵猛的从龙椅上坐了起来,倒是吓了站在旁边的姜明一跳。没有想到杨太后会如此激动,看来自己来时所料之众人反应该是不错。
随着吸气声的落去,朝堂之上的议论之声渐渐的大了起来,陆秀夫好像也有些跑神,竟然没有去管这些事情,杨太后脸色一白,沉声说道:“诸位卿家在朝堂之上怎么会如此喧嚷,岂不失朝廷体统和各位体面吗?”
陆秀夫马上反应过来,马上示意安静,作为百官之首,作用还是蛮大的,朝堂之上慢慢的静了下来。然后杨太后吩咐道:“参政张卿家主持朝议,就这个事情出个结果来俱折上报。陆卿家和国师随哀家偏堂议事。”
当下也没有人反对,张镇孙走出来主持朝议,而陆秀夫和姜明却是随杨太后走进右侧的偏堂。不一会,杨亮节也感到偏堂觐见太后。看来,对于全氏和幼帝的事情,他们是很关心的。
侧耳听了一下,已经感觉不到朝堂之上的纷杂,杨太后赐座于陆秀夫和姜明,遂问询关于忽必烈要复宋之事,有何应对之策。
其实姜明现在知道的也不详细,不过既然杨太后问及,自己又要凭借这个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下根据十三少的信息,层层剥茧似得分析出来,由于最少比在坐的人都要多个七百年的见识,所说的倒是也是有根有据的。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一番。
不过和真实的情况相比,相差也不是太多,因为忽必烈的尴尬处境,大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心里也有些说法。
比如川中钓鱼城调合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