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葬宋 > 第108部分

第108部分(1 / 2)

>    不过和真实的情况相比,相差也不是太多,因为忽必烈的尴尬处境,大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心里也有些说法。

比如川中钓鱼城调合西南八番,现在应该和凌震、王道夫连成一线。还有海都之乱,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分别在石河一带蓄势待发。乃颜的隐忧。再加上自己在东南一带为张弘范所造成的麻烦等等。

不但是为两人分析了元朝的形势,而且间接不显山露水的表了一下自己的功劳。听着听着,杨太后和陆秀夫、杨亮节几人对于姜明的眼光显得有些敬畏了起来。

特别是陆秀夫,看着姜明的那种眼神,不知道是包含着什么,但是绝对不是佩服的眼神。姜明对于这一点倒是可以做出判断。

既然陆秀夫不表态,姜明索性也是侃侃而谈,就这此事分析前因后果,就是不往主题上接近,就是如何应对这次的危机。一直到杨太后开口再次询问,这才装作恍然的样子,面对着陆秀夫请教,言道说陆丞相一向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等等,非要等陆秀夫表态之后再说自己的见解。

眼见姜明不肯先说出应对之计,陆秀夫只得说出两策,一曰刺,二曰救。刺就是直接刺杀幼帝,让蒙古无人可立。救就是说将其救回,还是让蒙古无人可立。反正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蒙古人复宋。

若是不然,在文人骚客的修饰之下,元朝将显得伟大无比,而己方的大义尽失。那时间若是降彼宋就等于降蒙古元朝,若是不降则是叛于大宋,人人得而诛之。还请快速做出决断,在元朝尚未成行之前图之。

否则万事皆休矣。

姜明暗自想到,果然没有出自己所料,不过还是故作为难,曰刺,但是幼帝也是先皇所出,也是赵氏宗室。曰救,成功与否不说,救回来后该如何安置。又把这个皮球踢给了陆秀夫。

陆秀夫一脸的为难,把话说到那个份上了,已经和他的秉性不符了,还让他继续说下去,能说出什么好话呢?不过灵机一动,想起了外面正在议论的朝臣,道:“不妨先听听诸臣的意见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八十三章 回福州?

太后带着姜明、陆秀夫又走了出来,还未进入大殿,面还是熙熙攘攘的议论成一团,于是先由陆秀夫进去稳定场面。然后杨太后再陪同皇上一起出去,才能不失礼数。不过借着这个机会,姜明回头时,却发现杨太后用一种求救的眼神看着自己,手里紧紧抓住小皇帝赵的肩膀,以至于小皇帝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抬头无辜的看着自己的母后,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但是姜明却是明白什么意思,稍稍的点了一下头,示意自己明白该怎么做。

杨太后当然不希望全氏母子二人回来,不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所谓的大臣们不过是换一个称呼或者一个效忠的对象而已,而自己的地位却是有着天渊之别。

不过这也是姜明所要叹息的,无论是在什么时间,自己的利益永远的高于一切,在这个时候,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又有几个人呢?

包括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国家吗?但是刚穿越回来一年的时间,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宋那里来的感情呢?那么可能是源于自己知道历史而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同情了。

定定神,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衫,慢慢的随杨太后走进大殿。

此时朝堂之上已经静了下来,大臣们也不再言语,看着秩序又恢复了庄重,陆秀夫满意的将大臣们的意见禀报于皇上和太后知道。

虽然刚才议论中十分杂乱,但是大臣们却没有失去作为国家精英地身份,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算是比较尖锐了。还是对于情报的准确性提出了质,有的甚至还认为姜明只是在那里哗众取宠,怎么可能呢?

要是元帝决定复宋,只需要定都于临安就可以了,开封之地,也算是蒙古人自己辛辛苦苦地打下来的。定都于开封,不但是帮助宋室复国,而且是又将原先金国占领的土地也还了回来,蒙古人能有那么好心吗?还都于开封,这个可是从高宗皇帝就开始的梦想,但是无论历代怎么努力,也不能达到,现在如此轻易的就可以办到,里面要是没有猫腻才让人奇怪呢?

无奈,姜明只好又把刚才在杨太后和陆秀夫那里所分析的结果说了一遍,说实话,百官一直忙于奔逃,对于外界地事情了解还真不是太多,将信将疑的看着国师,心道,如果真的如他所说,元帝此举也属于无奈,不过以后元廷北定后,卸磨杀驴之举也肯定会有地,定都于开封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幼帝而已。

因为蒙古人已经在中原经营了那么多年。比之江南动荡地局势。还是容易把握一些。

无论废立都是一念之间地事情。

既然肯定了这一条。大臣们地意见马上就回到了陆秀夫提出地那两条应对之策上。阻止元帝复辟是肯定地。那么该如何阻止。无非就那么两条了。要么将其救出来。救不成就干脆行非常之事。断绝了元帝地念头。

果断地让姜明觉得心里发冷。看来自己还真地小看了这些朝臣们地决心。扫视着朝堂之上地大臣们。几乎是在瞬间分成了两派。围绕着是救还是刺杀之以免后患展开了激烈地争执。却无人再有别地见解了。

姜明地心里越来越不耐烦起来。他地目地已经达到。顺利地将行朝地注意力转移到别地地方。对于这个事情。他自然早有决断。

听着朝堂之上那些士大夫在那里之乎者也地掉着书袋。心里不由地为宋朝地皇帝感到悲哀。可能也就是在这样地争执中。伯颜已经把大军开到临安城下了吧。经年地失败。已经让大臣们趋于保守消极地思想。

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没有了长久的打算,于是干咳了一声,用眼光看向陆秀夫,示意他暂时阻止再争议下去。谁知道陆秀夫没有看到,杨太后却是事关己身的早就在留意各人的意见,看见姜明如此,知道他有话说,也不顾自己的身份,连忙阻止了朝堂之上的争议。然后请姜明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到大殿之上静了下来,姜明慢慢走到中央的位置,朝杨太后和小皇帝一礼,然后转身说道:“对于各位大人,其实姜某只是一个晚辈,论及此事,见解自然不如各位大人的深谋远虑,但是只是姜某认为无论是曰刺、曰救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就算是幼帝不在,元帝只要存在这样的心思,当初临安城陷,不知道那伯颜胁迫了多少宗室子弟前往北方,要找出一个名正言顺的还不容易吗?”

这时,张镇孙站了出来,指责道:“话虽如此,但是先皇只留

龙子,端宗驾崩,只有幼帝和皇上,就算是立其他等不服,天下也不会承认的。”

姜明冷笑道:“诸位都不服,但是焉知天下不服?”说完,猛省现在是在宋朝,忙告个罪,继续说道:“刚才我的意思是,元帝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出来牵制我们,在他们北方没有平定之前,树立一杆旗帜来愚昧乡民,焉能不大肆的宣扬此举,另外又有很多无气节的读书人为其鼓吹。而百姓居危思安,已经饱尝战火,有了一点希望,很大的可能盲目跟从。”

“所以,元帝根本就没有打算得到咱们的认同,他只需要短期之内,有个被江南百姓认同的旗号来代替他发号施令而已。”

姜明沉吟了一下,继续说道:“何况,他们还有个最大的凭借,就是当初临安城陷,传国玉玺也在他们的手中,就算是幼帝失踪或者身亡,他们随时可以起草一个诏书来蒙蔽天下。到了那时,我们又将如何呢?”

这些道理不是在场的大臣想不到,而是没有姜明把握的情报多,和全局观念比较淡薄而已。听姜明这么一说,心下觉得也有些道理。

但是嘴里却是不能承认的,这毕竟是在朝堂之上,当着现在的皇上和太后,说出来也就是一些诛心之言了。所以虽然觉得有些道理,无人反对,但是也没有人认同这些话。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