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西门柳:算命先生谈算命(全本) > 西门柳:算命先生谈算命(全本)第54部分

西门柳:算命先生谈算命(全本)第54部分(1 / 2)

>7鹜幼∈朗保S刑烊死辞虢谭鸱ǎ庑┨烊恕叭萆睿渖砉饷鞅檎侦笫鞲露涝啊薄T鹩懈龀黾也痪玫牡茏幽钅畈煌约汗煜愕谋砻茫幸淮畏鸫チ艘淮吴崂欤醇蒜崂斓奶炫倏此砻镁拖罂春镒右谎蟮妹话旆ㄐ稳萘恕;褂幸桓鲇敕鹜贝木邮拷懈露莱ふ撸蛭际┒旖纾谝淮蜗吕窗菁鹜邮保蛭薹ㄊ视Φ厣系幕肪常硖迦崛碇薹ㄕ玖ⅰ7鹑盟涑扇死嗾庵旨嵊驳男巫床耪玖⑵鹄础?br />

人道与畜生道之外的四道,并不是在我们这个时空意义上的存在。坐飞机与宇宙飞船并能上天界,挖地道也不能入地狱。我们的感知超脱不了我们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我们制造出来的仪器也只是我们感知的延伸,同样无法超越这个四维时空的限制。而人道和畜生道之外的所有生命形态,都是超脱我们这个四维时空而存在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认知其他层次的生命呢?有一个途径,心净。心清净到一定程度,各层次的生命形态就会由近及远在我们面前层层显现。我们凡俗众生的心纷乱不堪,如同波涛汹涌、浊浪翻滚,所以只能感知到表层的波涛;而清净的心如同止水,清澈之泉下,水底之物朗朗毕现。许多高僧大德能看到六道轮回、过去未来,就是因为心很清净。在越清净的心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小。阿罗汉能观察到八万大劫、一个世界内的所有事情,佛就不受时空的限制了。

修禅定是个净心的好方法,修到深层次的禅定,展现在眼前的世界,其丰富程度远在常人的经验之外。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45

关于佛教的部分教义

(这部分内容是我读四部《阿含经》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佛教是一种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命个体自身的问题。故而一切的分析皆从认识论出发,亦即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知为出发点,分析生命现象及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世间。

我们知道,唯物论是以物质为出发点,对客观世界穷尽分析,对生命自身也是物质化的分析,其优势是长于解决物质层面的需求,弱点是拙于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佛教另辟蹊径,从个体生命对自我生命及世界的认知来分析问题。为我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需求不同,故分析角度不同。佛教是要解决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问题,故从生命本身的认知分析入手。

1。六入

就我们人类而言,对世界的认知不外乎六种途径: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及感知、大脑的情感思惟。这就是佛教的“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与后面谈到的“识”构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构成“我”的世界。比如眼识即是眼觉世界、耳识构成听觉世界、鼻识构成嗅觉世界、舌识构成味觉世界、身识构成身体感受世界、意识构成自我的精神世界等等。这六识构成自我的世界。芸芸众生、苦乐悲喜、天地万物,不过是构成“我”的世界的调料。一个生命一个世界,六识之外没有世界。

世界只是“我”认知的世界,山河大地只是“我”这个生命个体眼中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现象都只是自我的认知,也是构成自我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个“我”,“我”的世界也就随之湮灭,了无痕迹。有人说,不管自我这个生命体是否存在,都不妨碍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是从物质的角度出发的,只能解决物质的需求。人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必须从自我的认知入手。将世界分析到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对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毫无助益。

人有种种痛苦烦恼都是源于自我的认知,烦恼本身就是六识中的一种意识。看电视是眼识的需求、爱听音乐是耳识的需求、喜欢香味是鼻识的需求、爱好美食是舌识的需求、运动按摩男女之爱是身识的需求,一切情感与思惟是意识的需求。

生命是由六识身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没有了这六识就没有了生命。生命只有不断变迁的现象而无实体。而这六入与六识皆是迁流不息、无法停留的,要保持生命的存在,必须片刻不断满足这六识的需求。我们就被迫追随这些无常的需求奔波不止,这是生命的苦之所在。苦的根源是无常。

2。四食

还有一种从生命需求分析生命的方式,即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识、识食。

粗抟食指食品、水、空气等物质需求,这些需求构成生命的物质存在;细触食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的需求,意思识指思惟情感的需求,识食指自我认知的需求,这三者构成生命体的精神存在。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这四食,缺一不可。这四食迁流不息、不能恒久存在,故生命的存在必须不断补充四食,为这四食奔波不息。因为一切皆是无常,四食之中,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自我,“我”只是四食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缘在则在,缘尽则灭。所以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在当下,也找不到意义所在,所谓意义,不过是意思食的需求。

3。五蕴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生命的五大要素。

色指物质,在佛教中,将物质概括为地、水、风、火。按我个人理解,地为固态,水为液态,风为气态,火为能量。一切物质都不外乎这三种状态加上能量。

受是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受身。

想是感受之后在内心的反映,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想身。

行是生命体的思惟情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思身。

识是对前四者的认知,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

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一切分析,最高达到精神的层面,认为精神就是“我”的核心。卡笛尔说,我思故我在。但请问是什么在认知这个精神?是什么在认知“我思”?这个就是佛教中的识的概念。

这个识在认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在认知色、受、想、行。没有这个识的参与,人不过是一架精密复杂的肉体机器,虽然能对外界有自然的反应,但不会认知自我的存在,也就产生不了自我意识。

一部高科技制作的机器人,也有类似于生命的各种传感器(感受器官),也有相当复杂的记忆与分析程序(类似于生命体的大脑),但没有“识”的参与,它产生不了自我意识,它不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它自己的存在。与国际象棋大师下棋的计算机“深蓝”,其记忆与分析能力远在常人之上,但它不知道它自我的存在。

科学界一直认为,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思维能认知思维吗?没有高一层的“识”的参与,即使复杂如“深蓝”也不能产生自我意识,有识的参与,即使最简单的生命体如蚯蚓,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识是有情生命与非有情生命及物质世界的分水岭。

“识”是六入及外缘共同作用,形成的六种识身。外界与视觉作用形成眼识,即视觉概念;与听觉共同作用形成耳识,即听觉概念;与嗅觉作用形成鼻识,即嗅觉概念;与味觉作用形成舌识,即味觉概念;与身体感觉作用,形成身识,即身体感觉概念;与大脑的记忆思惟作用,形成意识,即意识概念。六者共同形成六识身,六识身就是生命认知中的世界。识是生命结构的最高层次,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因为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这就是苦。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生命现象。因为五蕴对生命现象概括得比较全面,故佛教重于五蕴的分析。六入与四食可以纳入五蕴分析的范畴。

4。十二因缘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结构上分析生命的构成,类似于空间状态;佛教还有一种从生命流程上来分析生命的方法,类似于时间状态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不了解五蕴、六入等生命的真相,不懂得苦、集、灭、道等解脱的方法;行指身行、口行、意行;识指六识;名色指五蕴,其中色指地水风火四大,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触指眼、耳、鼻、舌、身、意触;受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爱指欲爱、色爱、无色爱;取指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生指生命;有了上述条件,生命现象就产生了;老死指生命走向衰老直至终结的过程。

这十二因缘,必须要有前者才会有后者,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现在部份佛教普及类书籍中往往将十二因缘的每一种,解释为从几岁到几岁,这是严重的谬误;十二因缘即是当下。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