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90部分

第90部分(2 / 2)

若是李贤在就好了!

孔融从未像今天这般怀念过李贤。

原本东莱军在的时候,孔融在他人的‘诱’导下,还觉得李贤已经尾大不掉,功高盖主,可现在,东莱军不在北海国,什么牛鬼蛇神都冒了出来。

若是李贤在此,区区陶应又怎敢猖狂?

厅内的大小官员争吵了个半天,依旧没能辩出个所以然,孔融无奈,只得把希翼的目光投向太史慈,嘴里道:“子义,如今北海军战力如何?”

太史慈深吸一口气,铿锵有力地说道:“末将不敢妄言,不过,对付徐州军,想来应该不在话下!”

孔融眼睛一亮,道:“此话当真?”

“军中无戏言”

孔融正要多言,此时,忽而有官员上前说道:“使君三思,子义将军练兵有方,可北海军成军不过数月,贸然上阵,万一有了闪失,我北海国岂不是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那陶应小儿狂妄自大,可陶谦麾下的丹阳‘精’兵天下闻名,开阳臧霸更是凶名在外,我北海**力薄弱,怎比得上徐州郡内的数万大军?”

孔融叹了口气,此人分析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北海国与徐州郡的关系原本就错综复杂,陶应大军压境,孔融无论出兵与否都是一个难题。

出兵,胜了,万一又引出更多的徐州兵马,那又该如何是好?

孔融已经招惹了曹‘操’、袁绍,真要是四面受敌,只怕绝难支撑到冬天。

“你们以为如何?”孔融优柔寡断,只得再次询计问策。

“徐州土地广袤,军力雄厚,为长远考虑,使君还是破财消灾吧”

“没错,北海国虽然偏安一隅,可北有袁绍、西有曹‘操’,都非良善之辈,真要是再与徐州‘交’恶,那岂不是四面树敌?”

这时候,主和派大战上风,耳根颇软的孔融已经有几分拿粮消灾的趋向了。

太史慈被晾在一边,心里对孔融顿生恶感,自己已经把话到那程度了,可孔融却还是难下决断,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成大事?

生出“竖子不足与谋”的心思之后,太史慈再也不发一言,只是冷眼旁观,看着厅内的官员们唾沫横飞。

不知道过了多久,孔融击掌示意肃静,嘴里道:“如果李贤的东莱军在这里,子义率领北海军与其共抗陶应,想必胜算极大,如今,东莱军北上未归,子义孤掌难鸣,也罢,且拨付些粮秣,‘交’给徐州军吧”。

“喏!”

太史慈‘阴’沉着脸,散会之后径自踱出了厅外。

北海军兵马已有五千人,每日苦练不辍,为的就是能够上阵杀敌,博出一个名号。

孔融这番认怂的行为对于北海军卒来说是莫大的侮辱。

辛苦了这些时日,到头来,却连北海国的国相都不信任他们,那军卒们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太史慈回到军营之后,夜不能寐,他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实在是太过憋屈了。

徐州军又怎样?凭什么可以到北海国耀武扬威?

北海的粮秣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也是百姓们辛辛苦苦,一粒一粒积攒出来的。

眼下,陶应带着兵马转了一圈儿,北海国就要奉上粮秣,这不是告诉天下人,北海国软弱可欺,速来敲竹杠吗?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孔融着人准备的粮秣还没有打包运走,太史慈麾下的北海军卒就得知了这一消息。

当即,不少军校都嚷着要见太史慈。

太史慈原本就心烦意‘乱’,见状之后更是大怒,“怎么?你们要造反吗?”

“太史将军明鉴,孔北海活命之恩,我等青州百姓此生也难以报答,眼下,北海国有难,我等食君俸禄,自然要舍命报答,如若不然,岂不是枉为人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区区徐州军又如何?只要太史将军一声令下,咱们就杀他娘的”

“对,杀他娘的!”

北海军卒有九成的兵马来自于青州,如果不是李贤恳请孔融赈济流民,说不定他们早已经饿死了。

对孔融、李贤,这些军卒都很是感‘激’。

因而,此番听到陶应敲竹杆的行径,军卒们当即义愤填膺。

东莱军不在了,还有北海军!

“将军,是可忍孰不可忍呀!”

太史慈深吸了几口气,道:“都他娘的退下!你们的心思我明白的很,可出兵与否不是我太史慈说了算,我已在国相面前请缨作战,奈何他人作祟,此事便不了了之”。

几个月下来,来自青州的流民已经在北海国内稳定下来,他们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不少人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北海国的一分子。

听到太史慈所言,军卒们朗声呼喝:“将军,我们打算去国相府谏言,不知可否?”

。。。

第二百零七章千呼万唤始出来

东莱军开拨之后,北海军一直驻扎在距离都昌百十里开外的地方。

说穿了,其实对于孔融来讲,他还没有完全信任这支兵马。

在这个敏感时机,万一军卒们涌入城中,吵吵闹闹的要见孔北海,那传出去,岂不是令人遐想联翩?

知道的,会称赞北海军知恩图报,敢为人先,可不知道的呢?八成会认为太史慈统兵无方。

太史慈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听到军卒们叫唤之后他就脸‘色’大变,他可不想顶着一个“兵谏”的恶名,当下勃然大怒,道:“放肆,没有我的军令,谁敢踏出军营一步,杀无赦”。

“将军!”

“没听到我在说什么吗?”

长久以来,太史慈积威日盛,他一发怒,军卒再不敢言,只得恹恹地退了下去。

请战的军卒们退却之后,太史慈尤不放心,他唤来心腹裨将,嘴里道:“营‘门’处的卫卒增加一倍,切记,一定要多加防备,没有我命令,不可让一人出营!”

“喏!”

“巡夜的军卒也增加一些,一有风吹草动,即刻来报”

“喏!”

“好了,你且去吧,我随处走走”

“将军还是多带几个护卫吧”

太史慈不置可否,道:“我只是在营内走走,怕什么?”

那裨将还要解释,太史慈又道:“好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放心吧,能够杀我太史慈的人还没有出现,最起码,这北海国内是没有的!”

话语间,太史慈流‘露’出强大的自信。

这才是众人习惯的那个太史慈。

管亥大军围城的时候,太史慈单骑闯敌阵的事迹已经广为流传。

北海军卒虽然未曾亲眼目睹,却也听的心摇神曳,颇为神往。

策马扬鞭,横刀立马,所向披靡,大丈夫当如是!

太史慈霸气外‘露’,一扫颓态,使人倍感振奋,那裨将抱拳行礼过后,兴冲冲地走了。

有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太史慈英雄了得,跟着他上阵厮杀,自然也是脸上有光的事情。

只可惜,太史慈空有一身勇武,却没有用武之地。

在营中巡弋了一阵,太史慈不禁想到,如果李贤在这里,他又会如何?

剧县,四五万名流民在这里休养生息,在他们的劳作下,水渠加深拓宽了,官道更加平坦了。

从流离失所的流民到现在的自给自足,青州百姓们最为感‘激’的一个人就是李贤。

如果没有李贤,北海国是否接纳流民这还是一个未知数,也正是李贤想出以工代赈的法子,才让郡府心甘情愿的调拨出粮秣供应流民食用。

可以说,是李贤一个人救下了这数万青州百姓。

李贤北上出征的日子,不知道多少百姓日夜为他祈福。

这一日,在北方的天际处陡然出现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

负责示警的青壮急忙敲起了铜锣。

“铛铛铛”,锣声响起,老弱‘妇’孺第一时间往村寨内跑去,而遴选出来的青壮抄起各‘色’武器,在卒长的统领下,列成一个个简陋的方阵。

不管来者是谁,青壮们都得为自己,为自己的家人而战。

哪怕是穷凶极恶的黄巾军,若想兵寇都昌,也须得从大家的尸首上踏过去!

青壮百姓们受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眼下,好不容易安稳下来,自然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任何人想要破坏这份安宁,都需要面临数万百姓的反噬!

高高飘扬的“李”字大旗下,徐和显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