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裁辞崴傻幕疃辽倜挥性诠さ厣贤谕撂裟嗄敲蠢邸?br />
入了兵营他才知道上当!
当兵才是真正的苦中苦啊!
现在都还没有上战场,军官们个个都他妈已经凶得要死!动不动就骂人打人,一点道理都不讲(郭侃军没有大义教官,不过换成明军一样得揍,揍完了才讲道理)。走个路还得分左脚右脚,还不许走错,出错了脚就打脚,甩错了手就打手,一点不带商量的。刚开始那几天,每天训练结束,刘斗的手脚都肿的跟猪蹄似的。
等分清了左右,走路快慢又得练,不能快也不能慢,步子不能迈得大了,也不能太小。一个不对又得揍!直娘贼的,这还有没有天理?有这么欺负人的吗?
那赖蛤蟆和泼皮李也是这么过来的?赖蛤蟆也就算了,那泼皮李一混子怎么扛得住?
步子也迈对了,队列也练好了,本来以为可以松口气。可没想到更苦更累的事儿就来了——端火枪走队列!
那火枪又是死沉死沉的,就是个二十斤重的长铁管子加个木托子。举着,还得端平了,而且一举就是一炷香,胳膊都快断了也不许放下来。
放下来就挨揍!
不用说,刘斗肯定没少挨揍。
现在,胳膊终于练粗了,能端得动火枪了。可是新的折磨人的麻烦又来了。要穿上二十几斤快三十斤重的钢甲端着火枪走队列,哦,还得背个塞满了石块足有三十斤重的麻布包。
三十斤的包、三十斤的盔甲、二十斤的火枪,这就是八十斤啊!这还没算上战袄、皮靴、内衣内裤什么的。那么重的分量压在身上,喘气都累,还要走队列,而且也不好好走,走几步就要抬着一条腿,还要端平了枪,还不准摇晃……还让不让人活了?
郭将主的5贯钱军饷,真他妈的不好赚啊!
这个时候,刘斗都有点想念十河口的工地了。早知道当兵恁般地苦,就该老老实实的去挖土挑泥巴。
不过想归想,刘斗可不敢跑。这里是军营,不是十河口的工地,想走就走的。擅离军营是要做逃兵论处的,战时就是斩首!不打仗的时候捉回来就往死里揍,揍完了关黑屋子,一天只给一顿吃的……
军营当中,军纪最大,道理最小,小兵和军官讲理的地方根本没有!
没办法,只能苦苦捱着。军官们都说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郭侃背着手在新成立的火枪团的新兵队伍前面转来转去,看着新兵们端着死沉的火枪,全副披挂在走队列。
和他一块儿的,还有刚刚从北京过来的陆军参谋部尚书张熙载中将和近卫军步兵师师帅陈千一中将。他们两人都是特意来参观郭家军火枪团训练的。
由孟记火枪行生产的第一批天道二年式火绳枪,总计1000支,在三个月前已经交付大明陆军部,每支索价是50贯。作为一种新发明出来的武器,而且还没有形成工厂化的生产模式,50贯的索价实在不算昂贵。只看这价钱,就知道陆军部的高官们有多不喜欢火枪了。
如果不是陈德兴打了招呼,孟德根本拿不到2万支火枪(2年内交货完毕)的订单。
可是第一批火枪交付之后,却没有人肯用。明军的主力就是所谓六军八旗一近卫,都是多年打造的职业军队。军中的士兵大多有士爵身份,属于第一代封建职业兵,而且年纪也不大,平均年龄不到30岁,正是体力、技术和经验的顶峰。
其中的弓箭手(包括八旗兵全体),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几乎人人都能开一石以上的硬弓,百步穿杨不敢说,百步射人就没有不中的道理。他们谁肯丢了弓箭去玩火枪?虽说这火枪破甲厉害,可是明军的敌人都是穷鬼,谁玩得起钢甲?远距离用大炮,中距离用弓箭,近距离上肉搏,这就已经足够打遍天下了。
所以这火枪造出来以后,就遇上了没有人要的窘境。最后还是陈德兴发话,把这1000支火枪给了郭侃这个“战术专家”,还批准他增加一个火枪团。
第712章火枪不好玩
“仲和,火枪还好用吗?”
“不好用,但是好练。”
“好练?用起来仿佛挺麻烦的。”
“再麻烦,花几个月时间也练出来了。从现在训练的情况来看,一个火枪手快些的话,6个月就能练出来,有1年怎么样都能成了。一个弓箭手,若是一点都没练过,没有个三五年的上不了战场。”
“也对,射箭是童子功,得打小练,我就是半路出家,怎么练都是半吊子。”
“也就是说,火枪兵是可以大量征募的,只要火枪、火药够用,百万之众有一年就能练出来!”
“百万之众!?全火器?”
“全火器……不过用天道二年式火枪可不行,这玩意太重,又没有办法加装短刀,无法用来近战肉搏。若是能用一种10斤左右,可装短刀的火枪,就有可能组建起全火器部队了。”
刘斗在玩命苦练的时候,郭侃、张熙载和陈千一三人,正在讨论使用和装备火枪的问题。郭侃是明军系统中作战经验最丰富,战术指挥水平最高的军官。而且又是带兵练兵的专家,在不得不让自己的部队装备火枪之后,自然已经发现了它的优点。
首先,火枪威力巨大,被打中的话不死也残,挨上一下,这辈子算完!这是弓箭和刀枪都不能比的。而且火枪的破甲能力超强,连钢甲都扛不住火枪一击,更别说其他盔甲了。
其次,火枪兵容易练。别看刘斗这些人练得叫苦不迭,但是在郭侃看来真不算什么。比起练弓箭,那真是容易多了,而且对士兵的身体素质也没什么要求——开一石硬弓,可不是随便找个农民就能练出来的,没有一定的身体条件根本不行。如果不是打小的童子功,在成年的大明百姓之中,十个男丁里面最多有一个能练成真正有用的弓箭手。如果练火枪,只要不傻不呆,十个人里面就有十个能成。而且有六个月到一年的训练就能上战场。
郭侃捋着胡须,望着正在苦练的火枪兵们,仿佛有些感慨地道:“若是这火枪、火炮,早个一百多年出世,靖康之耻也不会有了,咱北地汉儿,也不至于沦陷鞑虏铁蹄之下一百余年了。”
陈千一嗤地一笑,“就那个只晓得贵文轻武,把武人当贼防的大宋,就算有火枪大炮,也是全无用处!”
“也不是全无用处,至少能让鞑子多死些人吧?”张熙载摇摇头,一伸手,身边一个参谋便递上支天道二年式火绳枪。
张熙载用力举着火枪,瞄了瞄前方,又放了下来,将火枪丢回给了那参谋,笑着说:“若是这枪能减重一半,步兵全火器也不是不可能的。至少可以两营火枪加一营长枪……一个师再配上二三十门大炮,一个轻骑兵团,就足够压制相同数量的蛮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