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焚烧25年 > 第5部分

第5部分(1 / 2)

>恼拢也耪嬲靼孜恼碌哪诤部季磁逭馕灰恢闭蕉纷诺陌裰髡绞俊T俸罄矗肟ψê螅幸惶煸诔羰械囊惶醮蠼稚希挂馔夥⑾致逞傅摹夺葆濉贰5笔彼吞稍诰墒樘希宦?块钱。我像得了珍宝似的,揣回家中,一口气读完。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的感受,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另外,还有《今古传奇》。这书读起来,最为有趣,书里面的那些故事常吸引得我挑灯夜读,且常被弄得疯疯颠颠,读到高兴处,一个人“呵呵”地笑出声来,读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一则故事读完,才发觉东方早已露出鱼肚白。《今古传奇》虽然好,可有些东西,又确实不适合小孩子读。后来,母亲便把这书禁了,锁了起来,不准我们读。不过,有些东西,纵然看不得,也还是读过了。小脑袋瓜里,就开始想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却始终想不明白。毫无疑问,就是有关性方面的东西。那时候的孩子,别说懂,连听都没听过这个词。读师专时,倒是开健康教育课,却不曾讲过这方面的知识。别说不讲,就是有老师讲,恐怕也没人去听。全都要逃课。

当然,这些书,只能在寒暑假看看,平时除了语文课本的课文以外,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一直伴我小学毕业,引我步入一个丰富多彩世界的少儿读物——《新少年》。当中不仅有国内小朋友的故事,还有国外小伙伴的故事。那些勇敢、乐观、上进的孩子常令我敬佩弗如。更有那些名人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还记得那时,读了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故事,他敢说“不”,因为自信,敢于说乐曲不对,因此获得了成功,那次比赛他获得第一名,从此为世人瞩目。因为他坚持真理,坚定自己的选择,终于迈上成功之路。此外,还读了词作家王宏伟的故事和一些十佳少先队员们是如何克服家境贫寒而努力求学的事迹......这所有的一切,都对我的成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孩提时是读了许多书的,也正因为如此,爱上了读书,真想就这样只读读书,就很满足。不过,人生的道路,又不完全由自己的意识来支配。纵然是喜欢的事情,却未必可以去做。进了学校,就得接受学校教育,就得面临考试,自然不能只去读些杂七杂八的书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不用来考试的书同,全都是杂七杂八的书。学习为了考试,读书为了考试,总之,一切行为只为考试。当时最流行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不禁觉得,如果不是应试教育作盅,我们或许都会按着自己的意愿去选择道路。直到上高中的某一天,我读完韩寒的《三重门》,感触颇深,同时也让我对新新人类的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打个比方,应试教育就好比做月饼,用同一个模子去定型,打造出来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所谓“人才”。我厌恶这种模式,在很早的时候,便开始厌恶。可是我忍耐着、顺从着,因为我别无选择。我努力地去学,尽力地去考。在老师、家长的赞扬声中;在亲戚、朋友的羡慕声里,我渡过了我那孤独的少年时光。在高分背后,体会不出快乐,只觉压抑。可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感到无比压抑。而新新一代的精神,我那时还不曾有。

少年的我,是孤独的,甚至是孤僻的。常常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小河边,看清澈的溪水,看水里自由自在的鱼儿。常常望着天空发呆,看千变万化的白云,无牵无挂地随意飘荡。渴望某天,化成一片云,飘得无影无踪,飘到天外去,梦想着有一天可以离开。心中有个声音在呼唤我“这里不属于你!你要走了。要离开了。。。。。。”可为什么要离开?要去追寻什么?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永远停留在那美好的时间隧道里了。而我也早已过了发问的年纪,不再去问,只管低头走着这条路。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阻 隔

地处辽西边陲,显著的气候特征就是风和干旱。说风,那是一把利刃,风是愤怒而强劲的,正如参差所说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说干旱,那正是十年九旱,旱到连草都长不出来。若想要辽西不旱,那就得其他地方发洪水。

故乡有条河,横跨内蒙古和辽宁两省。那条河,由南至北,几十米宽,躺在通往乡里中学的路上。就是这条河,不知阻断了多少人的路,可细想起来却又不能确定就是这条河阻断了人们的路。

一年当中,大部分的时间,河床都是干涸的,连水珠都难得一见。沙土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那是黄金般的色彩。黄色,是唯一的颜色,沙子是黄的,石头是黄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车辙也是黄的;大地是黄的,天空也是黄的,整个世界都是黄的。黄色是明亮的,它同时也是暗淡的。满眼的黄色,店这个世界如此荒凉,让这里的生活如此单调。黄色,象征着一种生活,一种我们不愿面对可又不得不承认的生活。那就是贫穷的生活。是的,是一种物质上贫穷的生活,但这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可怕的、可耻的是精神上的贫穷。

天不下雨的时候,这条河是沉寂的,沉寂得让人想到死亡。仿佛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死亡着的。你看不到它的行动,听不到它的声音,更闻不到它的气息。当你开始淡忘了它,开始怀疑它是不是一条河,甚至公然在河床上种上几株瘦小的杨树时,它醒过来了,它被人们的淡忘与怀疑激怒了,于是,它咆哮着,怒吼着,一路喧嚣而下,看看那滚滚黄流飘着的连根大树,还有破旧的家具,衣物和鞋帽吧,此时此刻,谁还去否认它的生命力呢?它辨了,同时,它还要带走一些东西,而它要带走的,要冲刷尽的东西,觉不允许别人抢走。

哥哥班上有个姓丁的女同学,是个很文静,很乖巧的女孩子。她那年老的父亲,拖着病体,到河边去捞渔柴。水很深、很急,可是水上飘浮着的那些树干,实在是又粗又多,它们游在水面上,仿佛微笑着对他说:“过来,带我回家吧!”

丁的父亲,相中了那棵最粗最长的树干,他想用它来做几块好木板,以便修补一下那辆赶了十多年,早已磨损得不成样子的驴车。于是,他站在河岸,手里拿着根木杆,木杆末梢绑了个铁钩子,他吃力地向前够着,差一点了,再差一点点了,他慢慢地往前挪着脚步,最后,终于够到了,铁钩子钩上 一个分杈处,他刚想用力往回拽,就在这时,一个大浪打过来,整个人,连同那棵树干,一起被卷进奔涌的黄流里去了。丁无奈地退学了,在她父亲被冲走后的第三天。

这条河,在干旱的季节,被风一扫,黄尘漫漫,飞沙走石,铺天盖地一般。石块相击的声音,树枝折断的声音,掺杂在呼啸的北风声中。记得,那是个冬天的周末 ,我骑着自行车回家,风刮得人一步三退,不出半里路,开始还被冻红,冻僵的手指、脸蛋、耳朵,渐渐地恢复过来,接着,浑身上下热汗淋淋。只顾眯起眼睛,低着头,哈着腰,吃力地蹬着那两个轮子。实在蹬不动时,就推着走,迎着北风,想着家里的热炕头和羊肉馅饺子来为自己鼓劲儿。一点点靠近那条河,心里越发地怨恨起辨,恨这天气,更恨这条河,此时,它已不再是河,已经变成一堵墙,一堵由风、沙、石汇聚而成的墙。它挡着孩子们上学的路,还要挡住孩子们归家的路。我是不怕的,同我一样,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孩子们都是不怕的。看吧,没有一个人退缩,更没有一个人转回身去。特别是那些勇敢的男孩子们,首先冲进去,用他们的歌声、笑声鼓舞着,带动着后面的人们。记得那天,我裹了条红色的马海毛围巾,那是母亲勾的,很漂亮。不过,由于扎得日子久了,又洗过好几水,毛早都已经卷在一起了,上面的一个个大洞能轻松地穿过去鸡蛋。沙子肆无忌惮地敲打着脸、耳朵,人就像迈着两条灌了铅的腿,穿行在密密麻麻的剑雨当中。真不知自己是怎么走过去那堵墙的。到家后,差点就哭了出来。可我没有哭,因为我觉得这不算什么,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受教育的孩子们比起来,能有周末,并能在周末穿过这条河,这是一种幸福!

河流,它只能冲出一曲横亘于路表面的断章,它不会真正阻隔了道路。有形的河流,因为看得见,所以知道如何趟过去,最可怕的,是无形的河流,因为看不见,无法捕捉到它的身影,不要说趟过去,纵然是想找到它,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像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贫穷,也不知道如何摆脱贫穷一样。他们朴实、善良、勤劳,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同时也教会他们的子女用同样的方式去生活。可这是无形的河吗?不是。

农民心里的河,或许只有农民最清楚。

农村人家,多以种地为生,孩子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着干农活,等到十几岁,有的都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春种、秋收,样样都干得好,而且还干得快。放学到家,一放下书包,就被喊去干活。看书,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作业不能完成,到学校还要挨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任谁都没再爱学习了。自然学业就要荒废了。

一个同村的二婶儿跟母亲唠起嗑来:“看你们家那几个孩子,各各都那么出息,学习都那么好。我们家的孩子要有他们几个一半好,我就知足了。”

母亲开玩笑地说:“谁也没非得逼着他们学,我倒希望他们不爱学习,也好给我省几个钱。”

‘也是你们家有这个条件,又不种地,家里又没什么活计。咱们家哪行啊?家里外头的活儿,一堆堆地。孩子放学不帮一把,哪干得过来呢。再说了,就算学习好,将来考个高中啥地,一年光学费就好几百,再加上住宿,吃饭什么的,得多少钱啊!可供不起啊,供不起。哎,没法整啊。哎,这世道,你没钱,那是啥也干不成,那就得顺垅沟拣豆包。哎,任命吧。。。。。。”

长叹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生活是无情的,就如同那无情的洪水,随时冲断人生前进的道路,可我们不能退缩,纵然迎着呼啸的北风,纵然穿行在刀林剑雨中,一步三退地前行,我们仍要昂着头,一路淌血,一路欢歌地前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可以任(认)命,但我们要任自己手中的命运。四个字:坚持到底,只要坚持,就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