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风流唐帝国 > 第95部分

第95部分(2 / 2)

事实上,虽然《大唐国闻》是挂靠在总政治部之下的,但实际上,真正运营筹划的却是总参谋部的来鹄以下一干参谋、内廷的“运筹处”一干人。当然,总政治部初步建立起来的政治宣传体系也为《大唐国闻》出力不小。总之,这是一个众多机构合力打造的舆论宣传机器,或者说是“洗脑机器”。

洗脑这种手段,李俨培养了多年的赤卫军,已经用得相当成熟、积累了不少经验。政委制度,就是其载体。于是从赤卫军中提拔出来的优秀政委石磊。挂着云骑尉(勋官、视同正七品上、二转)、朝请郎(文散官、正七品上)、致果校尉(武散官、正七品上)虚职,集勋、文、武三大虚职于一体,特赐银鱼袋、服深绯、金带十一銙,就任《大唐国闻》总编辑,简称总编。

(注:转是专门用于勋官地等阶体系。一共为十二转。最低为一转。从低到高依次为:一转武骑尉、二转云骑尉、三转飞骑尉、四转骁骑尉、五转骑都尉、六转上骑都尉、七转轻车都尉、八转上轻车都尉、九转护军、十转上护军、十一转柱国、十二转上柱国。其品阶成为“视”某某品、“比”某某官之品。其中一转为视从七品。依次提升,至十二转为视正二品。)

(注:散官分为文武。

文散官从高到底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特进、从二品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正议大夫、正四品下通议大夫、从四品上太中大夫、从四品下中大夫、正五品上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朝议郎、正六品下承议郎、从六品下通直郎、正七品上朝请郎、正七品下宣德郎、从七品上朝散郎、从七品下宣议郎、正八品上给事郎、正八品下征事郎、从八品上奉承郎、从八品下承奉郎、正九品上儒林郎、正九品下登仕郎、从九品上文林郎、从九品下将仕郎。凡二十九等。

武散官依次从高到低为: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正二品辅国大将军、从二品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怀化将军、从三品上云麾将军、从三品上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归德将军、正四品上忠武将军、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正四品下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明威将军、从四品下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定远将军、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正五品下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游击将军、从五品下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昭武校尉、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正六品下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振威校尉、从六品下振威副尉、从六品下归德司阶、正七品上致果校尉、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正七品下怀化中侯、从七品上翊麾校尉、从七品下翊麾副尉、从七品下归德中侯、正八品上宣节校尉、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正八品下怀化司戈、从八品上御侮校尉、从八品下御侮副尉、从八品下归德司戈、正九品上仁勇校尉、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正九品下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陪戎校尉、从九品下陪戎副尉、从九品下归德执戟长上。凡四十五等。)

石磊的这一任命,完全没有前例。尤其是他集勋、文、武三大虚职于一体。更是史无前例的。毕竟,在大唐的虚职体系中。勋官与文官或者勋官于武官这种搭配还算常见,但文武散官一起加于一身者则绝无仅有。

虽然对于勋官、虚职已经泛滥的晚唐来说,不过正七品上的品轶,实在算不得什么。但是将三大虚职集为一身的这种情况,却可以看出,这个被任命为《大唐国闻》总编地石磊有多么得李俨宠信。

而特赐银鱼袋、服深绯、金带十一銙这三种待遇,也不是正七品的品阶能够享受地。

(注:鱼袋。唐代每个官员都有一个表示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谓之“鱼袋”。)

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用金袋做鱼袋,谓之金鱼袋。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用银袋做鱼袋,谓之银鱼袋。

唐制对于官员的衣着颜色也有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服绯(朱红色),六七品服绿。品服青。中央高级职事官员有散官不及三品的可以赐紫,不及五品的可以赐绯。都督、刺史有散官不及五品的可以借绯,但离任即停。由于赐紫和赐绯的时候也同时例赐鱼袋,故有赐紫金鱼袋、赐绯鱼袋地说法。

赐银鱼袋是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用的。服深绯更是四品官员才有的特权。可见李俨已经将石磊视为四、五品的官员加宠了。之所以没有加上去,只是因为石磊还没有立功,不便太过恩宠之故。

从石磊的恩宠上。也可以看出这《大唐国闻》在李俨心中的地位。

《大唐国闻》主要是一个政治、军事性质的刊物。出版的第一期,就全文刊登郑畋地讨黄巢檄文。此外还有其他重臣的相关稿件。李俨提倡大唐官员订阅、购买这一刊物。虽然并不是强制性的,但上有所好,下必兴焉,大唐的大大小小官员,又有谁敢不去买?反正一本刊物也就二百五十文,对于官员们来说并不贵。除了官员,其他关心朝局政治的文人、隐士、商人、世家子弟也是这一刊物预定的读者群之一。当然现在这些人还很少购买。这需要这一刊物建立起足够地威望和信任度才行。

除了《大唐国闻》,另外还有一份刊物,也同时成立了。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cmFu。。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十八章 文化新风

(上一章节可能有些枯燥,但却是对李俨的政治理念、施政纲领的一个介绍,对后面的情节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wWW!如果觉得不喜欢,可以跳过不看。谢谢。)

这份刊物取名为《大唐旬刊》。如果说前一份刊物着重朝廷政治军事动态、政治政策宣传的话,那么这一份刊物就是关于“文化”、“社会”、“娱乐”等领域的刊物了。

这一刊物的总编,由行在文学最佳的韦庄担任。下属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叫做《风雅颂》,每旬一期,每月三期。专门刊登各种诗歌、辞赋、美文。属于高雅一类的东西。

李俨在发刊词上号召全大唐的文人踊跃向《风雅颂》投稿,同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润笔”的说法,表示投稿《风雅颂》可以获得优厚的润笔。

在当时,搞写作是没有稿费的。当然,应别人要求写作的东西,有时候可以得到“润笔”,但并不固定,也没有形成定制。李俨是第一次旗帜鲜明的表明文章的作者有权得到一定数目的润笔。

对于很多文采上佳却由于贫苦而无法潜心创作的文人士子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只要他们拥有足够的文才,就可以通过润笔来维持生计,再也不需要去投靠权贵成为他们的幕僚。实际上,也减少了很多不安定地因素——很多谋反者。全靠他们的幕僚出谋划策,而这些幕僚,除了少数是醉心名利者,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贫寒不得不投靠权贵做幕僚以维持生计。

除了属于阳春白雪的《风雅颂》之外,另外一个部分则属于俚俗的下里巴人了。这一部分被称为《大唐日报》,每日出版。当然,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真正能够在当天看到报纸的,恐怕也只有编辑部所在城市方圆百里之内了。

不过没有关系。日报里面报道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了不得地大新闻,只是大唐的社会、民俗、文化、娱乐等等新闻。这些东西,晚了解几天没有什么大不了。反正只要能够搏人一笑,娱乐大众,并同时潜移默化地宣传李俨的思想理念就可以了,暂时并不要求时效性。

日报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并且由于日报的定位在于所有识字的大唐子民,所以上面的文章为了便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理解,尽量采用白话文,最起码也是半文半白。

这也是李俨推广白话文地一个尝试: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固然精妙绝伦,奇妙无穷,但正因为其精妙,也妨碍了其推广。妨碍了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在科学上,要求精确的科学必须使用不容易引起歧义的文字记载科学文献,白话文就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推广白话文,李俨除了在日报上以皇帝的名义发表文章,号召大家在非文学以外的场所,都尽量使用白话文。以便于减少歧义,增加文字地精确性。这也是日后李俨几个被后人垢病的地方之一。所谓“弃圣人之妙言,采粗鄙之俗文”是也。

不但如此,在不惜自己名声亲自为白话文摇旗呐喊之后,李俨还赤膊上阵,亲自撰写白话文小说。如果用现代的观点,准确的说,?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