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核且簿托穆庾懔恕?br />
聂隐娘的性子虽然大胆刚直,但是柔情起来,也就分外让人心醉。几日来,我对她们二人屡屡温存揩油,乐得忘乎所以。唯一遗憾的就是我现在才不过十岁,只能眼看着两朵娇艳的鲜花在眼前晃来晃去,却不能下手去吃,实在是一种折磨,只盼着自己长成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在跟聂隐娘二女温存之余,我也时时假前去巡查马球队、杂耍队训练的机会,与聂隐娘一道,化装潜入张府,向张议潮学习他的军事、为政之道,和他驰骋沙场,所向无敌的剑法武功,尤其是他被命名为“血杀”的枪法。
学习兵法、民政之术时,我还能够轻松的应付,毕竟我来自一千多年的现代,对兵法、民政这些东西,就算不精通,也经过种种媒体、读物有所了解。唯独到了学习武功的时候,我却吃了不少苦头。
在后世的时候,我也曾经是一个武侠小说迷,甚至曾经沉迷于武术和那些鬼知道是真是假的心法中。只可惜后世并不是一个练习武功的好时代,我自己更没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狠劲,自然也就练不成什么武功了。当然要说理论的话,我倒是听在行的。
可惜知易行难,理论到底只是理论,不身体力行的转换为实际的话,永远也都只是理论而已。到了这唐代,真有学习武功机会的时候,我却难以支持下去。
必须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武功,实际上就是搏击之术,是一种完全用于实用的格斗技法,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在战场上,也只有学习了这些东西的将领,才能够更好的活下去。那些单单是力气大的将领们,早就在沙场上阵亡了。历史上的那些所谓“万人敌”,除了他们勇力非凡,胆气过人外,能够在沙场上驰骋的,也都是靠着这些技法、技巧,在尽量保护自己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杀戮敌人。
我同时还向聂隐娘请教了她的那些武功。然而让我遗憾的是,她们的武功,也没有什么天大的秘密。同张议潮那些更适合于战场的沙场武技相比,聂隐娘她们的武技,更加适用于个体格斗,实际上也是一种格斗技法,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总而言之,我并没有找到我想象中的那些神奇的武功。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些东西,完全是一种过分了的夸张。
当然,这个时代的武功,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而武功很好的人,也拥有比普通人更深的潜力,他们所能达到的速度、力量、眼力、听力、准确度等等,都大大的超过了普通身体矫健的人。但这毕竟还是人,还没有超过人的极限,更不用说像武侠小说中那样,几乎可以称得上神了。
所谓的“内功”,在这个时代,倒也存在。不过对于练习武功的人来说,这内功,只是一种呼吸吐纳的方法。一来用于在练武的时候调整身体的和谐度,以便减少练武时的意外伤害。二来,较好的呼吸方法,也是一种有效地发劲技巧。
比如说一个练武的人能够一拳击裂青石板,实际上并不是他通过什么内力做到的。只是通过那发劲技巧,将全身的力气集中到一点上造成的。而实际上他们使用的力气,普通人身上也有。只是普通人不懂得通过种种锻炼手段熟练掌握这些力气,并有效率的使用出来。
就比如说,在后世,我们时时听到这样的新闻:某位母亲的孩子被压在车底下,这位母亲突来神力,一把就抬起了重达几吨的汽车,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她在救子心切下,把自己身体内原本就有的力气发挥出来而已。还有飞将军李广射箭入石的传说,实际上也是飞将军在将石头当成老虎的情况下,突然将身体内原本无法掌握的力量发挥出来,这才射穿了石块。
至于说什么真气,实际上学武之人并没有真气的说法。倒是当时那些打坐参禅,炼丹修道的人,口口声声说什么“真气”。他们那些练出真气的心法,如果不是那些邪术的话,倒也的确对养身有好处,可以开发智力,增强精神,明目聪耳。但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用这些所谓的“真气”,来跟人格斗,更没听说过通过这些“真气”形成内力,隔空伤人的事情。他们的这些“真气”,实际上也并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而存在。
准确的说,习武之人根本就不讲什么经脉内力的。武侠小说中说某某人跟某某人搏斗,从丹田处运出内力来,如何如何打败敌人,这都是笑话。格斗的时候千钧一发,瞬息万变,哪里有时间让你分心去指挥什么“真气”运行?等你那一套真气运到,你早就被敌人打倒了。要说发劲倒是有的。不过那也只是通过短暂而急促的呼吸作引导,爆发出身体内的力量,跟真气没有什么关系。
受到后世武侠小说的影响,我也曾经想过是否能够将那些修道人练的养身功法跟武功中的呼吸吐纳相结合。但是我这个想法,说给张议潮和聂隐娘听的时候,张议潮倒是不置可否,说可以一试;聂隐娘就直接在我脑后来了一巴掌,说要这种想法真的能成的话,从古到今,又练武功又修道炼丹的人多的是,只怕早就成功了,总不至于说他们谁都没我聪明吧?
虽然被这样说,我还是不信邪,自己学了些修道人的养身功法,想把它跟武功相结合。而结果也不出聂隐娘他们所说,修道人的养身功法,主要在于一个静字。就算有点动作,也是诸如“五禽戏”之类的舒缓动作,这些东西都要求外动而内静。总之都要求“精神内守”。
而武功则不同。武功是一种激烈对抗的格斗术,如果在练武功的时候也精神内守,那还如何跟别人打?
想来想去,我突然想起,是否自己走岔了路?我想融合养身功法跟武功,是受到后世武侠小说所谓“内功”、“真气”的影响。而实际上,融养身与搏击于一体的武功,在后世实际上早就有了,所谓的“内家拳”不就是么?
想到这里,我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第八章 “创”拳曰太极
帝少而聪,尝于潜邸创拳曰太极。WwW、归义军张公见之而叹曰:“甚矣此技!吾若早见之,当多寿十载也!”末后黄巢乱起,帝仗此拳纵横疆场而无敌,人皆呼之“神拳”也。后帝传之诸将,令以之拓土守国,是为镇国之技。
——《唐书*世祖襄帝本纪》、《唐书*技*武技*镇国技篇》
内家拳?
不错!内家拳!
后世的人们一说到武功,一个个想到的,都是那些武侠小说中的武功。但实际上,那些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可都是根据内家拳的传说,加以夸张神话而来的。
而内家拳有史可查的出现年代,还是明清之间。尤其是太极拳出现之后,内家拳才真正的成为一种武术的派别。
跟武侠小说中那些夸张而虚假的描写相比,内家拳的厉害,却是实实在在的,这都是已经记入了历史的。虽然在后世,学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赶时髦去学那些根据中华武术创立并发展的什么“跆拳道”、“空手道”之类的外国格斗术去了,但内家拳的厉害,仍然毋庸置疑。李小龙创立的曾经屡屡击败“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格斗术的截拳道,就是以内家拳的一种“咏春拳”为基础,融合现代搏击理念而成的。
而说到内家拳,最出名的,自然就是太极拳了。其他诸如“八卦掌”、“八极拳”、或者说“大成拳”之类的拳法,也都各有其特点,各有各的利害。
在后世的时候,我也曾经对这些拳有过研究了解。只不过当时我醉心于研究武侠小说中的“神功”,对这些东西并不在意,只能说有所了解,却并不精通。
不过现在,我何不将后世的内家拳拿来修炼?此时内家拳还没有出现,其他的武功,都基本上是外家武功,虽然也有一些内家拳的萌芽,但是要跟成熟之后的内家拳相比,那就相差太远了。日后我有所成就之时,就算不能天下无敌,自保也应该没有问题吧?
想做就做,我回忆起在后世看到过的那些内家拳来。想来想去,也就对太极拳的印象比较深刻。
说起太极拳,当年我还曾经练过一段陈式的太极缠丝呢,据说陈式太极的发劲乃是螺旋劲,比其他内家拳的发劲杀伤力更强。既然杀伤力强,那我就练太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