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躲在远处,心里这么想,但不敢过来,有人带了头,就都跑过来,他的队伍,被镇上的人围住了,陈二林周围更是水泄不通,哭求磕头说好话什么表情都有,陈二林最后,终于勉为其难地答应镇上人的要求,代替镇长处理镇上的一切事务,包括征收供养军队吃喝的各种费用。
“这么着吧,我安排一部分人守卫镇子,保证诸位父老乡亲安全,剩下一大半,还是要去东庄种地去,这些军士很能吃的,不自己种粮,还不把大家吃穷了?”
已经放下心来的人,听他说的幽默,都哄笑起来,不过,很多人还是对人少是不是顾不过来有顾虑,陈二林安慰大家说:“都放心散了吧,我自会巧妙安排,保证各位安宁就是。”大家看他说得很诚恳,这才稍稍放心了些。陈二林留下那几个有威信的老头,让他们几个商量着处理镇上的事物,实在决定不了的事儿再找自己,终于把这些事情安排妥当。
他按茵茵的意思,组建了商队,去内地贩运来了丝绸布匹、盐、茶叶,因为兵荒马乱,关外来金江口镇进货的客商都不来了,他就派人去联系,再由士兵护送,把这些商品送上门去,镇上的商户见了,都暗暗喟叹,照他这样下去,金江口的金气,不就要散掉了?但这事也怪,陈二林的货往关外走了一趟,似乎给其他客商宣告,路上还算安全,很多客商竟然顺着他们新走出的通道过来进货,金江口镇在经历半年的萧条,再次热闹起来。
陈二林给镇上留下一部分士兵,其余的,都派到他们垦荒的那个庄子上了,镇上的人,给那里起个名字,叫东庄,他觉得听贴切,也跟着那么叫。
去年上冻以前,茵茵已经让人把看好准备垦殖的土地,都进行了冬耕,经过一冬天雨雪的滋润,土地现在已经能够播种,大部分田地,她依然打算种高粱,只有那些水泊,她想试种水稻。陈二林不仅给茵茵买来了水稻种子,还请来会种水稻的老农上官涛。
茵茵回到东庄居住,把大门口那片地,用篱笆圈了起来,按照上官伯的指导,建了一个育苗的大床,水稻种子用水浸泡,拌了草木灰和砒霜,放置在由粪土铺就的育苗床上,上官在下面生火,其实,就是用碎屑柴禾沤烟,产生热量,让苗床升温,使得稻种发芽。陈长庚没事时,还去帮上官的忙,他俩年龄相差不大,很能说到一起。茵茵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小应群玩耍,陈二林没时间陪儿子,她不能也不陪着孩子。
天气说暖和也很快,茵茵插在门口的柳树冒出小绿芽,外面的地里,就有勤快的农人开始忙碌,去年冬天逃过来的人比较多,这一片,出现了好些小村庄,不过,像茵茵他们这样,一下子开出几万亩地的人家,还是很少的,一家有个百十亩地,都是很不错的了,毕竟一人一犁,能力有限。
金江口镇上的人说,这两年雨水明显比前几年少,以前很多沼泽地,现在都能耕种了,这些黑土地,真的很适合种庄稼。茵茵和宋兴时指挥陈二林派来的士兵,为播种做着各种准备,冬耕过的,这时又一次翻耕,除了菜地,他们也不施肥,准备直接下种。
开春一直没有雨,去年被水淹了的地方,都干涸了,茵茵让人在那些地方挖出渠道,准备在这里栽种水稻,到时,从涑水河车水上来,回灌到这些田地里。上官伯被请过来,指导着把田地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畦。
播种即将进行,天气竟然阴沉起来,茵茵犹豫了,害怕下雨造成地温太低,种子长时间不发芽,霉烂了。宋兴时却希望能赶紧播进去,有了雨水滋润,能早点出苗。
这事儿谁也说不准,但雨水若比较多,雨后地里太湿,人畜进不去,势必会造成播种推迟,到时成熟太晚,会受到霜冻袭击。
“大不了损失些种子,种吧。”茵茵给宋兴时下令。
宋兴时还真是一个急性子,他手下现在几百人,全让他弄到地里去了,又是耧播,又是手点种子,两天竟然种上一半的地。第三天雨已经大了,没法再继续,他才停下来。
这场雨还真的下了三四天才停,跟平时的春雨不同,雨量很大,剩下的地一时种不下去,上官伯让茵茵趁此机会给稻田蓄水,他说等田晒热些,就可以插秧了。
雨过天晴,后面几天太阳每天红艳艳的,宋兴时着急地每天都到地里查看,土终于不沾鞋了,他带人把剩下的地种了。
忙完这些,上官伯又带着他们去插秧,这些士兵,即使在家种过地,也都是局限于旱田,像这种水田,还真是第一遭,一个个又新鲜又笨拙,上官伯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才两百多亩地,竟然整了两天,才插好了秧。
忙完这些,茵茵终于口气,这才意识到,陈二林好几天都没回来。去年,他也是这样,动不动就会失踪几天,他解释说,潜回大秦国,打听父母消息去了,这次,茵茵不知道他是在金江口镇有事儿绊住,还是回了大秦,心里放心不下,她让宋兴时派人到镇上看看。
宋兴时的人回来,给茵茵说东将军不在,茵茵的心里,有点难过。
第二天阳光灿烂,春风和煦,茵茵坐在院子里,一边摇动吊篮里的两个孩子,一边轻轻哼唱着歌儿,陈长庚帮上官种水稻去了,许氏和水儿在厨房忙碌,鲁妈在给两个小孩子做夹衣。现在士兵多了,他们另外开灶,也另外有居住的地方,茵茵这里,只剩他们几个和那头羊和几只鸡了。
许氏端了一碗鸡蛋羹过来,孩子现在大半岁了,许氏的奶根本不够吃,再说,也得给他们加饭了,每天早上吃奶,紧接着便是这鸡蛋羹了。许氏的孩子尽管瘦,饭量一点也不小,茵茵觉得大概是孩子吸收不好吧,几只母鸡,有一只抱窝了,现在每天只有两三个鸡蛋,还不够这两个小家伙吃的。
正文 第一三七章 怜惜
第一三七章 怜惜
“羊奶现在也少了。”许氏有点忧虑。
“可以加饭了,早晚熬的小米粥,最上面没有米的浓汤,给他们喝也挺好的。”茵茵知道许氏的意思,轻声说道,有许氏照顾孩子,茵茵起身往屋里走去,陈二林在后面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膀。
茵茵扭头看了他一眼,微笑了一下,前面进屋,陈二林看茵茵笑得勉强,跟在后面,低声问道:“怎么了?什么事儿让你不开心了?”
“你回去见妞儿了吗?”想到粉妆玉琢活泼可爱的女儿,茵茵连强打的笑容也没有了,她微微蹙起眉头,眼里的思念和忧虑,让陈二林心里一酸。
“嫂子照顾着她,挺好的。最近,有人为爹爹说情,大概皇上会把大哥放出来。”
“放出大哥?谁照顾爹和娘?娘最近身体怎样?”
陈二林心情沉重,母亲身体堪忧,当儿子的不能床前尽孝,这是他目前最大的痛苦,知道媳妇和娘的感情很好,他不敢在茵茵面前表露出来,只好强打起笑脸:“娘还行。”
“我总觉的皇上给爹降罪,这事儿有蹊跷”茵茵说着,拿起床上放的一件小孩围兜,开始绣上面的贴布绣。
陈二林心里一阵紧张。
茵茵没有抬头,只顾按自己的想法往下说:“大秦国还没有兴过文字狱,当今皇上又不是刻薄糊涂之人,怎么爹就会触这么大的霉头呢?再说,爹也就一些针砭时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