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种田之天命福女 > 第2部分

第2部分(2 / 2)

今天小妹怎么呆呆的,好像不认识我一样?赵子轩寻思着。“小妹,怎么了,不认识大哥了吗?”赵子轩还是出声问道。

不待赵玲玲出声回答,小哥就急急忙忙到:“大哥,你不知道,前段时间小妹生病了,好严重差点就活不过来了!”说着,小哥的声音带上了哭腔。“所以小妹什么都不记得了”。听着陌陌的解释,看着玲玲无碍,赵子轩提着的心才放下一半。

另一半嘛,子轩抱起玲玲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就差脱衣服了。“小妹,我是你大哥。记住了吗?”大哥蹲下身温柔对赵玲玲说道,眼中的心疼之色逃不脱玲玲的眼睛。“记住了,大哥。抱抱”说着赵玲玲伸开了双臂。小妹虽然失忆了,但仍喜欢自己的怀抱。

夫妻俩回来就看到了这温馨的一幕,大儿子抱着小女儿,大女儿与小儿子交谈着站在园中……,夫妻俩相视一笑。

自从自己这小女儿上次病好以后明显早熟了不少,赵父虽信鬼神之说,但自家女儿除了变聪明懂事外,似乎也没什么不同。今天夫妻俩看到这一幕才确定小女儿还是没变嘛!两人同时放下了心。

第八章 收麦子

日子过的飞快,到了是麦收的季节。而收麦的季节,又最忌下雨。若是麦子成熟,又不能在雨前收割完毕,那么麦粒就会发芽,影响收成。所以说到收麦子,通常前面都要加一个抢字。

“麦子熟了,开始割麦子。”村里老人吆喝道。

麦子的收割,与谷子的收割大同小异。就是要用镰刀,将整株的麦子割下,然后捆做一捆捆地,运回到晾晒的场地。为了抢收麦子,农村人选择了互帮互助,几家人把人工集中在一起,一家家轮着收。连着三天的艳阳天,几户人家将全部的麦子收割完了。用焦氏的话说就是:老天睁眼,让我们今年过个丰年。

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是靠天吃饭的,今年的丰收与否,全凭天决定。

收割完之后的麦地里,就只剩下短短的麦秸茬。赵玲玲和小哥陌陌没有参加割麦子,不过她们也没闲着。兄妹二人都穿了下地的衣裳,头上戴了草帽,下面将裤腿用绑带扎的严严实实的,脚面也裹了,一人手里提了个篮子,在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

庄稼种的辛苦,每一粒里面都饱含着庄稼人的汗水和辛劳,就是没读过书,一个大字都不识的那些庄稼人,也会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收割的麦子已经运回村里专用的打谷场,开始晾晒,这边麦穗也拾完了。那边他们要也要抓紧将麦茬都刨干净,重新整地,古人在这方面的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麦茬细碎,刨出来之后将上面的土疙瘩细细地打干净了。不管多少地全凭双手整出来。

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整出来的这些麦茬若是做柴禾,并不经烧。所以,赵父就将这些麦茬都堆在地头的一个大坑里,浇上水,又运来一些粪肥倒在上面准备沤肥。

地重新整好之后,就种了大豆。现在种下大豆,到秋末的时候才能收获。

大豆是今年赵家唯一的经济作物。具赵玲玲知道的用大豆制作的食品种类繁多,可用来制作主食、糕点、小吃等。将大豆磨成粉,与米粉掺和后可制作团子及糕饼等,也可作为加工各种豆制品的原料,如豆浆、豆腐皮、腐竹、豆腐、豆干、百叶、豆芽等,既可供食用,又可以炸油;

即使卖不出去,也不用担心,大豆的多样作用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自己家留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赵家每年都会自家做豆腐来位大哥挣足一年的束休。

豆苗刚露头,雨就来了。雨越下越大,往远处看去,好象一块灰幕遮住了视线,灰蒙蒙一片,树啊,房子啊,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下的很多的缘故,俨然成了庄户人家的“公休日”。

雨一直下,大哥赵子轩还剩几天就要返回学堂了,这几天一家都没有出门。趁着这个空档,大哥在家为小哥陌陌开蒙。赵玲玲也跟着认真学,她可不想做文盲。这个时代和我国古代比较相似,字也是繁体字,赵玲玲这伪萝莉学的相当快。还把大哥赵子轩震了一把。

第九章 拾秋

“今天就能拾了?”赵玲玲登登跑过来,问小哥。

小哥点头,“刚才听说,那边的庄头放话出来,可以拾了,二丫都已经去了。”

“那咱也去。”赵玲玲连忙道,“小哥,你去趟打谷场,让姐和哥也回来,咱都去。”

“好,你等一等我们,别一人去。”小哥的声音还在,人已经跑出去了。

拾秋,是秋收后,乡村一项特有的活动。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在田地的主人收了庄稼后,允许别人进到地里,捡拾遗漏在地里的庄稼,比如谷穗、高粱穗这些,其中主要的是拾谷穗。

拾秋的时间也有讲究,只有在人家将地收拾过后,才能进地里拾秋。比如人家在前面割谷子,你就紧跟在后面捡,那即使是最厚道的庄稼把式,也会毫不客气地将你赶出地里去。那不叫拾秋,那叫明抢。

约定俗成,拾秋是属于孩子们的专利。一年四季,除了过年,小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就是秋天,虽然这也是他们最忙碌,最劳累的季节。

一会功夫,大姐瑶瑶和大哥就跟着陌陌回来了。兄妹几人就和焦氏说了一声,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柳条篮子,一人手里提了一个,就往地里走。

他们要去拾谷穗的地方,比较远。是在南山更南面,与她们常去挖野菜的地方,还隔着一道小山梁。那里有一大片的庄田,据说是一户姓吴的大户人家的。说是吴家的人住在府城里,像这样的庄田不知道有多少处。今年这片田里种了大片的谷子。今天刚刚收拾好,田庄里的人放出话来,拾秋的人可以进去拾谷穗了。

等赵玲玲他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有许多的小孩子在地里了。他们都提着篮子,弯腰在地里寻找着。赵玲玲看了看,这一片地少说有三四亩。地里的谷子已经收割过了,剩下大约两寸来长的谷子杆茬。地头还有一捆捆的秸秆没有运走。地里散落着一些秸秆。

小米粥的营养是很好的,今年家里没有种谷子。赵玲玲打算尽可能多地拾些谷穗回去,以后早上就有小米粥喝了。

一到了地里,几个孩子迅速寻了块地,保持了一定的间隔排成一排,开始从地的一头往另一头慢慢寻找。赵玲玲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根树枝。眼睛迅速地在地上搜索着,还用树枝将散落的秸秆和杂草拨开,寻找谷穗。很快她就发现,一个金黄饱满的谷穗,就藏在散落的几根秸秆和野菜中间,连蔓儿忙弯腰将谷穗拾了起来,放进篮子里。

这种意外收获的感觉,真是好。赵玲玲找到了一个谷穗,心情立刻飞扬起来。毕竟是人家收拾过的地,有些谷穗。只剩下半截,或者少半截,有的上面的谷子粒大多都脱落了,但是这些都被赵玲玲当宝贝似地拾起来。积少成多。这个道理她懂得。

一连拾了几天的谷穗,身体很累但心是满足的。拾完了谷穗,就开始耢花生了。花生,是很难收的,即便是最仔细的庄稼人,也不可能把每一粒花生都收进仓,总有一些会留在土里。一斤带皮的花生,能换一斤多上好的大米,焦家坝的孩子们纷纷提着篮子,手里拿着小耙锄或者小镐,散到地里寻找落在地里的花生。

赵玲玲自然是不甘落后的,每天一大早,就和陌陌、瑶瑶下地耢花生。

穷苦人家的花生地里,自家仔细地搜检过,剩下的就少。但即使是这些人家,也有细心的和粗心的。找到那粗心的人家的花生地,收获自然就多。还有就是大地主人家的地里,也可以有不少的收获。

就算是没有多少,找到一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