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则,在姜明的刻意安排,先去的文壁及随后赶到的郑虎臣都很适当的带去了大量的古董和珍宝。挑拨其的自大。最后又让张子夏带着一个教授好的小孩是宋朝幼帝,做可怜状,请求庇佑。
北条时宗现不过才二十九岁,虽然有一班臣下做幕僚,但是终究还是年轻气盛。于是就拍着胸口答应了下来,不但派兵随郑虎臣一起到高丽捣乱其的造船进程,而且还援在当地不满高丽王典统治的义军。
其实之所以幕僚和臣下们没有对,也不全是出于好心,只是认为高丽在元朝的手里自己终究是一种威胁,因为高丽距离日本太近了,如果只是高丽本国之人日本还不放在心上,但是现在高丽的实际掌控者是元朝,就不能不未雨绸缪了。
姜明就这样想着,不过并有说出来只是说了在日本的幼帝根本不是赵显,而十三少也没有去日本,现在摇身一变了开封忽必烈所立的那个傀儡皇帝的丞相卢世荣的门客。所以现在有很多的消息能够及时的传过来。
去日地只是张子夏而已。现在既然元朝征日地事情已经提上议程。那么再过一段就可以筹谋怎么使双方地矛盾更加大一些。那么打地就会更加痛快。
其实很简单。现在忽必最放心不下地就是怕福州方面他全力攻打日本地时候。进一步袭击大都或者是其他要害地点。就这一点来说。战略部署就要改变一下。要暂时做出一些姿态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先过完新年再说个新年在政事堂地商议之下。准备好好地庆祝一番军虽然围住了福州。但是没有水军地他们就像一只瘸了腿地恶狗只能眼看着福州船来船往地运输者物资。
虽然元军地粮草给养也十分地充沛。但是看着自己费了好大地劲包围地敌人天天还是大鱼大肉地。心里也不是一个滋味。而且对方天天至少还睡在屋子里面。自己却是只能再帐篷里面度日。有限地几处房屋也被军官们占据。已经几个月过去了。当时南方地天气炎热。还好说一些。除了靠近闽江而不能去江中纳凉和蚊虫蛇蚁较多之外。其他地都还可以忍受。
随着春节地渐渐来临。纵然是南方地天气。也显得有些凉地入骨。就连在夏季眼馋地闽江水。也失去了诱惑。就在这个情况之下。还要时不时地攻城呐喊。但是越来越提不起来兴趣。最后干脆就是为了长官们地催促。干一些出工不出力地事情。这些士卒有些搞不明白。这到底是谁在包围谁呢?要说是我们包围福州。为什么城内地生活还是那么地滋润。而我们却在荒郊野地里面受苦呢?
而张弘正负责围攻福州。最后得到地命令也是围。只是攻势可以暂时放缓。一旦准备东征日本。元军也害怕一时把福州逼地太急。再回还上去。要是再逃到日本。和其一起对抗大元不说。万一知道幼帝逃到日本。而开封地那个只是西贝货地话就有些不好看
在江南宣扬一番,那蒙古人复宋就成了一纸笑谈。没有一点威信可言,对于统一江南的梦想也是不可实现的。
不过这样一来,双方都是存在于一个心思,那么几乎是没有协议的相安无事。双方虽然没有配合,却是十分的默契。在战争中也算是一个巧合吧,就算是姜明也不可能会理解其中的奥秘。
但是这一切都算是实现了,为了这个新年,陈龙也从南剑州顺着闽江回到了福州的江面上,在江心岛的怀安扎寨安营。
围困福州半年一来,成绩最大的应该就是唆都了,当时他和张弘范兵分两路,一个在闽江之南,一个在闽江北侧,唆都主要的目标就是闽江之南的部分。在半年中,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四处运动着。
闽清、永福、福清个州县都相继被他掌握,要不是兵力不继,不足于把握那么大的地方,恐怕连兴化全境也在其的掌握中。不过这样一来,兴化军的宋军陈友刚等人也不敢轻易的下九仙山攻州夺县。
最多只是道沿海一带活一番,趁着收取由朝廷提供的粮草和手雷等物。以加强自己的实力。唆都倒是不敢过来截击,因为有一次在海边截击时吃了战船上飞雷炮的大亏,心知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只得作罢,索性将重心挪到闽清、永福、福清几个州县。把方山这个战略高地也控制起来。
等于说是闽之南的地区,暂时都在唆都的控制范围之内。不过是谁控制谁,还是很难说,因为泉州在蒲氏的控制之下,等大军过后,德化随即被蒲寿庚派兵收回,而九仙山的宋军借助有外援的优势,也不是太惧怕唆都的威胁。
而唆都的给养却只能依据南剑中转,才能运达,生活还是比较清苦的。
江南就在这样一阵阵的涌中起起伏伏,居然也保持了一定的表面上的平静。但是无论是元朝,还是大多数宋室之人,都不知道台湾的发展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年来,台湾累积开垦耕地近五万公顷。产稻米近四十万石,另外在台湾东侧森林里的驯鹿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肉食。这样一来,不但台湾衣食无忧,而且可以提供多方的粮草来源,不过都是通过澎湖岛中转的,一般身份的人根本不知道台湾的存在。就算是偶尔听说过台湾这个名字的,也大多不知道台湾就是琉球。所以根本无从找起。
不过知道这位帝师的又对他产生出一种神秘的感觉。姜明也不去制止,原来听讨厌神化一个人的他,现在刻意保留着民众对其的仰视感,终于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姜明的存在。甚至有人在传着,姜明在海外有座仙山,只有被其看上的人才能登上,登上之人就可以永远的没有忧虑。没有战争的困扰,永远的生活在幸福之中。于是更多的人就想得到他的青睐。
新年之际,文天祥和陈宜中分别从崖山和台湾也赶了回来,一起向皇上和皇太后恭祝新春。本来文天祥和陈宜中都是政事堂成员之一,要长期留在福州行朝参与议政的。但是文天祥以开辟广州以西战场离不开自己为由给予拒绝,并把自己的决定权暂时交与姜明处理。除了张反正之后,在南海一带来往便利的情况下,亲自来福州谢过一次恩之外。新春之际还是第二次来到福州。
陈宜中更是如此,他现在已经根本无意于官场。更知道现在大宋要的是齐心而又政令统一的朝廷,这个也是他当年想要做到的事情,但是没有做到,现在如果是姜明在政事堂有了掣肘的话,他肯定乐于前来帮助。
但是既然文天祥已经将裁决权交给了姜明,那么姜明这边五人的票数加上文天祥的裁决权,那么已经暂时有了绝对的优势,他自己觉得还不如留在台湾继续帮姜明守好大本营。那样他就会心安理得一些。
祥兴二年就在这样开始动荡,后期平缓中度过。姜明终于看到了自己亲手改变后的朝代。果然和自己假设的历史很接近了。接下来就要看元朝自己的表演。是不是要亲手把自己送进历史的车轮下。
对此,姜明很有把握,但是唯一没有把握的就是海都却是一直停留在兰州和西凉州之间的地方,再也没有任何动作,就连阿术的挑衅也置之不理,他到底想做什么,在北方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他是如何保持着大军给养的充足才那么的自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九十八章 祥兴三年(上)
兴三年,二月初二龙抬头。伯颜率众来到了灵州府,的军务,并派人将其护送回大都养病,当伯颜看见这位百战将军的时候,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本来就不算威武的阿术,才几年未见,就变成了一副老态龙钟之状,连话也说的不是太清楚了。才比自己大九岁啊,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
其实刚过新年没有几天,朝廷又接到阿术的奏折,说自己旧伤复发,不能久坐。恳请皇上将人替换。知道事情紧急,忽必烈随即就诏令丞相伯颜出征灵州,代替阿术的职位,同时,罢四川行省,另立陕西四川行省,分置东、西川行枢密院。仍有安西王节制,伯颜任陕西四川行省左丞兼枢密总使。协助安西王署理东、西川行枢密院和陕西四川行省政事。可便宜行事。不受安西王节制,向中书省行政中枢负责。
对于这个决定,百官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自从大元建朝一来,陕西四川一直是分分合合,皇上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到底是分设两省还是合并一处,只是源于安西王皇子忙哥剌一向受忽必烈喜爱,因为身份不能立其为太子,所以想给皇子忙哥剌一个大一些的肥沃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