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葬宋 > 第105部分

第105部分(1 / 2)

>东西来置换,一边假做为难之色,说是马上命人核实成本和产量,可以适当的考虑。

见到姜明承诺,蒲寿庚也不着急,现在他们虽说面是同殿称臣,但是两个人都有各自的势力凌驾于朝廷之上,却又巧妙的在一起合作,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何况,姜明和鸿儿的事情已经是天下皆知,就算是义女,其也被打上了蒲氏的烙印,更何况还要他蒲寿庚为他来牵线海都,对忽必烈构成威胁呢?

出于对宋室做过的一些事情的顾忌,蒲寿庚自己也要依赖于姜明来为其沟通皇室,以使能够名正言顺的树立旗帜,否则,就凭借朝中的那些老夫子,恐怕是宁死也不愿意承认蒲氏是大宋皇朝的一分子的。

当下也没有争执,就带着姜明调拨给他的物资回到了泉州,而姜明综合四处发回来的信息,仔细琢磨着元军下一步该怎么行动,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张弘范止步不前的同时,对于四处的危机视而不见呢?

他不知道,其实驻扎在龙岩的张弘范,也是有苦难言。

奏报于二月底就发往大都,现在已经是三月中旬了,连一点音讯也没有得到,虽说是路途遥远,而水路又被宋军控制,所以皇帝的批示会晚一些到达,但是在大都的亲人要是得到消息,也会利用各种渠道给自己透露一些消息啊。

但是张弘范感到自己仿佛和大都失去了联系一般,心中那个坎坷不安的焦躁情绪,一直都没有得到缓解,刘俊也从广州被带了过来,但是姜明的出现,始终是朝廷上层的事情,对于一直隶属于张世杰部下的他来说,知道的还是太少了。

不过算是知道了姜明的许多往事,诸如突然的出现,还有献计十字门一战。但是至于这个国师去了广州之后的事情,就太清楚了,由于张世杰对于姜明的忌讳,在人前很少提及,而刘俊在当时苏刘义、陈宝和张达等诸将光芒的掩盖下,并不算是张世杰的心腹。所以知道的并不多,再往下就是在崖山的相遇,和姜明有去广州,至于皇上随他一起出海的事情,虽然刘俊知道,却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台湾在那里,应该就是琉球一带吧。

得知这个消息的张弘范,借着禀报敌情的理由,又写了一份奏折,命人快马送往大都,然后下令黄去疾暂时放弃漳州,守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意义,还要时刻防备宋军从海上发出的攻击。而且在漳州附近已经或不得任何的粮草补给,只能靠南下运过去。所消耗的不是一个小数目。

从各种迹象上看,宋军在海上凭借火器占有了绝大的优势,那么在没有探明敌情之前,还是尽量的把防线收回到内陆比较好一些,至少,没有听说宋军的步卒在大范围的攻击各地,不但是漳州,就连惠州、广州等地张弘范也做好了随时撤离的准备,潮州那边,要不是有水军在内海中被困着,恐怕第一个想到将战线内迁的就是那里了。

没有得到大都方面的消息,已经算是没有完成使命的张弘范陷入了困惑,本来想到快些把崖山平复之后,然后直奔福州,把南方的事情处理好以后,就可以回到大都和家人团聚了。

但是没有想到,几年来,顺利的从长江北岸打到了海边,一路上都没有遇见什么大的阻挡,偏偏就在最后的关头卡住了脚步,难道真的是自己无能吗?张弘范这样问着自己,殊不知,远在大都的忽必烈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七十八章 忽必烈的困惑

弘范真的是那么无能吗?

焦躁不安的忽必烈此时在行宫里面仔细的考虑着这件事情。从张弘范的奏折送到大都,已经在朝堂之上引起了渲染大波。

但是忽必烈知道,朝堂上诸人的反应之所以激烈。未必是真的朝着这次的平叛波折而去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宋朝已经不存在了,从临安打开城门的那一刻,已经是不存在了。而现在张弘范的行动,不过是在追杀前朝余孽而已。

当然,这种行动是要尽快进行,但是没有人拿他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而张弘范的失败却成为了朝臣们互相指责的借口。

当然,作为张弘范的推荐人伯颜现在已经离开大都,回到岭北和林一带驻防,随着春天的来到,草原上发出的勃勃生机,在牛羊看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又不必为了水草烦恼,但是对于大元,却是产生了无穷尽的危机。

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分别在石河磨刀嚯嚯,看样子马上就要南下,虽然去年将其击败,但是其势力仍然不小。吉里吉思处于叛王的控制之下,外剌等部、盘踞按台山以西的窝阔台系宗王脱忽等也支持昔里吉这个叛徒。特别是海都这个喂不熟的狼崽,从各种情况侦知回报上看,都有西来的打算。

从某种渠道上得知,海都还和宋朝余孽不知道怎么联系上了,双方已经相互约定,在南北遥相呼应,这个也可能是到如今宋人还在坚持的原因吧。

想着想着,忽必烈就跑神想到了别的地方,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现状,别说张弘范的推荐人伯颜现在不在大都,就算是在,也没有人敢向他发难。

而这次朝堂上争议的主要矛盾点好像都是指向丞相阿合马。上次董文炳的战死是一个导火索,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董文炳的死和阿合马有关,难道不知道董文炳是朕派去地吗?

其实没有张弘范的奏报,东南一带的危局也已经传到了忽必烈的耳朵里面,已经传召了王积翁询问东南一带的详细情况,其实也怪不得张弘范的轻敌。原来那一带本来就是民风剽悍,素来不服管教,莫说是大元在那里,当初就是宋人在那里治理,也是诸多问题。

张弘范地奏报。只有一点让他有些意想不到。就是原来那个伪帝已经离开崖山不知所踪。据降将说应该也去了东南一带。就是不知道具体方位。还请水军援助。以便展开搜索。看来宋人地韧性还真地出人意料之外啊。

但是张弘范不知道现在朕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吗?西北诸事迫在眉睫。叛军一个个蠢蠢欲动。而四川虽然自己地儿子在那里镇守。但是传来地消息。却是川中诸军已经不太听从调遣。忽必烈知道川中地大元军队出自术赤一系。一向和窝阔台海都那边走地都很近。当初要不是自己地叔叔出面摆平此事。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易。

但是川中地大军突然出现这种不停调遣地局面。不能不说是海都东征地一个前兆吧。这种情况从而导致了钓鱼城仍然在宋军地手中。不但没有衰落。而且还一直在向周边进行渗透。这些宋人好像一下子变地聪明了很多。也没有了往日高高在上地架子。竟然分别遣使潜入播南路。联系西南八番一起进行反叛。

这些苗人。也不知道被灌了什么迷药。刚刚向大元表示效忠。随即翻脸。还聚众攻击刚刚成立地八番宣慰司。宣布归顺大宋。

南宁州卧龙番、应天府大龙番、静蛮军小龙番、静海军卢番、遏蛮军罗番、武盛军程番、太平军石番、永盛军洪番。这号称“西南八番”地苗人现在见到蒙古人就杀。在西南一带点燃了多处战火。

虽然暂时影响还不大。但是在西南驻守地梁王已经是频频地向朝廷发出索要军饷和粮草地奏折。因为西南诸地大都是土著苗人。一向是不事生产。以渔猎为生。而大元地军队去那里。又不善于经营。占领了那里地大片土地。却成为了一个巨大地负担。

忽必烈有些头痛地站起来走了几步,却发现自己又跑神了,刚才明明想的是朝堂之上的争议,还有东南一带地处理办法,怎么会又想起了西南战事呢?

又回到了座位前坐下。对于张弘范这个人,他还是比较看重的,在其年少地时候就有人夸他有乃父之风,不但善战,而且文武双全。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