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文大人生死未卜,现在追封,有些仓促了点,就拿当初行朝追封他姜明一样,到最后姜明的出现,确实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尴尬,还不如遣人去南洋一带,寻觅的准确的消息,再做打算也不迟。
对于姜明的提议,本来朝堂上就正在争论不休,有着两种看法,其中不乏有何姜明同样见解之人,见到姜明如此表态,不由的心里大喜,还道是自己获得国师的支持,一时间士气大振,连番赞同之下,顿时让反对者暂时无话可说。
但是对于姜明前往营救张世杰一说,却是再陆秀夫的带头之下,呼声颇为一致,大家都一致建议由国师统兵前去救援。至少也要显示出很强战斗力的赤红军前去支援大将军,这样才能显示出国家对于大将军的重视。
意思就不得而知了,姜明却是心里连声冷笑,昨天焰火结束后,陈宜中连夜去见他,说的果然是不错。
陈宜中言道,由于皇帝对姜明的亲昵,已经引起了一些大臣们的戒心,在大宋,有兵权的官员一直是备受戒备,这个是太祖皇帝传下来的规断言道,朝会之上,诸位大臣肯定要想方设法将姜明调出台湾,不让其在行朝形成势力,也为诸位大臣顺利接掌台湾留出时间。请他小心一点。
既然有陈宜中这个官场油条事先提醒,姜明自然是有所准备,本来还是想着后世的民主,看来,至少现在不行。
陈宜中建议,模仿大将军的做法,牢牢的控制着军队,然后打压朝堂上的各方势力,争取还是大权独揽比较好一些,否则任由这些士大夫按照祖训或者是书中的治国之道执行下去,再好的局面也会变成颓势。
姜明冷眼观察今天官员们的所作所为,什么蒲氏的安置,什么文天祥的追封,都是拿来作为借口的挡箭牌,真实的目的就是,要么他姜明远离台湾,要么就是将其的嫡系调出台湾,不要妨碍他们文人治国。
当下也不说破,因为说破了也没有用,这些士大夫会找出更加光明堂皇的理由来推诿。笑了一声,扬声问道:“诸位大人都是饱学之士,最好的防守是什么?不知道各位知道吗?”
朝堂众人一时有些沉闷,说道四书五经他们是知道的,说道行军打仗,他们却是有些棘手,于是,有的说是强大的国势,有的说是兵精粮足,有的说是民心拥戴,反正是众说纷纭,眼看又要形成争论之势。(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五十四章 筹谋
年汉尼拔带领迦太基军队远征罗马,手下多次劝告迦太基软弱的防御阵线,他在自己的战记中写下“最后的防守就是进攻”,最终他的理论被罗马人领悟,并以次打败了他,罗马屡尝败绩后只好大军压近迦太基,迦太基在几场小败后召回“不败将军”汉尼拔,最终汉尼拔战败。 首发
这个道理基本上和古代的“围魏救赵”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让朝堂上众人回答出来,也算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了。
看着正在各抒己见的群臣,姜明知道很难有人说出来真正正确的答案。示意陆秀夫制止了朝堂之上的杂声。
对大家说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当下,又把现在前去援救崖山的利弊说了一下,尽管是知道众臣心里也许是不以为然,但是该说的还是说了一遍。
言道,现在看着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却也包埋着许多的弊端,就是大家都已经经历过太多的刀兵之祸,现在到了安全的地方,可能会有所放松,甚至有的人就想在这台湾安家落户,开枝散叶,不思收复大宋山河了。
还有,就是在内陆各地的百姓,都在努力的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大宋皇朝的日渐凋零,他们的勇气和努力也在不断的消退,再加上元朝皇帝忽必烈那可怜有限的怀柔政策,正在消磨着大宋子民的抗争意志。
所以,只有不断的进攻,才能激起民众百姓的血性,而单纯的去援救张世杰,所打的还只是局部的战斗,在元廷和那些汉奸地刻意隐瞒之下,百姓是得不到很多的消息,而负面的宣传,却是接踵而至,不断的冲击着大宋子民的信心。
所以应该以不管的进攻来打击蒙古鞑子的嚣张气焰。姜明建议,发出皇上明诏,由陆秀夫等群臣针对忽必烈所颁布地《下江南檄》,起草《大宋讨伐蒙古檄文》,并通过各种渠道颁布全国各地,号召有志之士遥相呼应。
同时,姜明会调动各方战船,统一管理,以供自己调配指挥,在保证台湾安全的同时,沿海岸一路往北,讨伐沿海之城,有泉州开始,兴化、福清、长乐、福州和怀安都在大宋赤红军的攻击范围,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元朝水军基本上仅能自保,要是连自保地水军也能将其消灭的话,那么茫茫的海疆,就会是忽必烈地噩梦。
至于攻击方法。就不属于朝政议论范围。不在这里多加讲解。也是为了保密军情。另外。由于兵源紧张。希望百官能够同心协力。除了将自己所属地家丁、护卫暂时交与军方统一训练和指派作战任务之外。还应该严格配合和遵守台湾地抽丁政策。发动能上战场地亲属子弟为国效力。违反者。当以叛国之罪诉之。当然。这些百官地亲属子弟赤红军可视其能力给于适当地职位和责任。不使其与一般兵卒上战场厮杀。
至于台湾地治安交与乡军负责。护卫交与赤红军负责。施行军、政分家地原则。严格操作。表明了他不染指于朝政。而百官也不要染指军权。
姜明地这一手。一时搞地百官有些措不及防。本来想着姜明地年龄小。纵是有些见识。但是对于官场倾轧也不熟悉。比在官场上浸染多年地张世杰好对付。所以开始并未将其放在眼里。只是拿着国家大义地名誉来迫使其离开台湾。那么不用多久。自己就会在台湾建立各种利益势力。然后用来牵制姜明。
但是。姜明所提出地这些。不但完全把他们染指军权地希望破坏地一干二净。而且反用国家大义。来迫使百官以及各方势力交出手里残余地武装。更有甚者。还要将他们地亲属子弟招入军中。说地是为国效力。谁能敢保证姜明没有拿这些作为人质地想法呢?
马上就引起了百官地反弹。但是姜明好像早有准备一样。坚持自己地意见。不再动摇。最后还得到了杨太后地极力支持。当然。这个支持也是有代价地。就是台湾所保留地军事力量当中。必须有三千禁军供杨亮节驱使。以卫护皇室地安全。直接向杨太后负责。
百官从这一点看出。敢情说杨太后和姜明早就达成了默契。已经由不得他们做主了。更何况。在台湾。基本上都是姜明地原始势力范围。百官都是初来咋到。就算是手下有些武装。但是在大军地眼里形同儿戏一番。
然而就连着一些武装,姜明也要剥夺走,百官那里肯依从呢?
姜明遂以大义胁迫,在展示了自己
之后,百官也没有办法,争论了一天,杨太后和姜应每家可保留最多十人的护卫家丁,其余全部在征召范围之内。
再也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个也是陈宜中教授与姜明的,言道,宽一份就等于宽十分,留一隙水决堤。
另外,在台湾,百官应该各司其责,努力发展内政,完善各种官制的同时,抓好农业发展,以保证大军北伐所需。
陆秀夫和张镇孙等人此时目瞪口呆的,听着姜明发号施令,怎么着也好像又是一个张世杰的出现。有种刚出狼窝又入虎口的感觉,不过比之在崖山更为糟糕,在崖山时还可以离开归隐,来到了台湾,连躲藏的地方都没有,岂不是令人十分无奈吗?
不说他们无奈,其实最无奈的应该是姜明了,这个结果,也不是他想要的,但是如果不集权,朝廷上下还是一团散沙,就像陈宜中说的一样,不趁着这个机会统一思想,难不成还摆一只虱子在头上吗?
现在正是消除士大夫隐患的机会,在台湾这一段的时间内,试验和调整治国方略,抑制士大夫的发展,打击各种门阀势力,这样在以后的光复中兴大业中,才能尽量的减少流血和内耗。
姜明也是这样想的,在崖山海战没有发生之前,一定要整合好台湾内部的事务,统一好发展策略,自己才好用心的策划抗元大计。
现在已经是正月了,如果和当初海都的约定不变,在三月初,海都就会举国之兵东来讨伐忽必烈,再加上南方气候日渐转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