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手问题,姜明现在暂时也是一筹莫展,只能先让他凑合了,承诺以后要是有了战俘或者是其他剩余人口,优先的调拨给工兵营。张鹤听到这些菜悻悻的作罢。
无论怎么说,现在鸡笼山上发展势头一片大好,以张鹤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临安工部匠作监的雏形。
包括了火药作坊、火器作坊、弓箭作坊、冶炼作坊、兵器作坊和一个船厂。都已经投入了生产,另外姜明走时所说的玻璃炼制,也开始投入了生产,但是张鹤见实用的范围不大,所以未加重视,只是姜明吩咐下来,以为还只是一种敛财的手段而已。
烧制出来地玻璃已经几近透明状。只是中间好像还是飘着一层墨绿色的絮状云层,透明度也不是太高,拿起一片,朝远方看去,只不过几步之外都化成了一团影子。
姜明知道,这些原因不过是烧制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的将里面的铁离子分出来造成的结果,但是看见张鹤的神情,显然不太重视这件事情,心里知道他认为自己是在做工艺品,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把张鹤拉到一边,找了一块状似凸透镜的玻璃,可能是滴下来的玻璃溶液汇聚而成。尽管透明度不高,还是让姜明成功表演了一次以镜取火,就是利用这状似凸透镜的玻璃,反射阳光,点燃了一堆干枯地茅草。才让张鹤惊讶起来。
拿着那块玻璃,反复上下的看着,搞不明白怎么就会引来天火。姜明告诉他自己真实地目的,就是将完全透明的玻璃烧制成功之后,打磨成大概现在拿的这个玻璃形状,也就是凸透镜的形状,那么两者结合,就可以造出一个便于海上远望地物事,叫望远镜。
水军如果配备了这个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数十里之外的元军战船,那么就能事先发现敌人地踪影,推断出敌人的阵型、数量和船只大小。
张鹤听到此处,不用姜明多说,就知道此物地重要性,马上就重视起来,低头看着那块点燃茅草的玻璃,眼中露出惊讶和思考之态。
姜明当然不能给他解释望远镜地光学原理,再说就算解释了,以张鹤现在的理解能力只会更加迷茫,索性什么也不说。
不过张鹤沉思了半晌,突然说道:“这次属下自会加紧时间研制,但是照大人所说,似乎利用水晶也可以办到,只是代价稍微昂贵了一些。”
姜明这才恍然大悟,不由的佩服张鹤那举一反三的能力,自己还没有想到呢?他倒是见过水晶,也不过是天然形成的玻璃而已,在他眼里算不上是代价昂贵。
当下也没有迟,马上飞鸽传书至珠海,让陈宜中帮助收集所有的水晶,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鸡笼山来交给张鹤。并勉力了张鹤几句。说道回去之后就奏明皇上和太后,加封其为工部侍郎。待到望远镜送到珠海之后,具体还有其他封赏。
张鹤忙行礼道谢,也没有谦虚什么。这一点倒是很对姜明的脾性。
几天中,姜明又在张鹤的陪同下,一起看了煤矿和铁矿等地,还参与了手雷和飞雷炮的研制。姜明知道自己能在鸡笼山的时间不是太多,只能尽量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了。
对于手雷的研制,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善阶段,本来技术层次也不是太高,叩击手雷和手榴弹,相较于现在的火药和化学工艺根本暂时不可能实现,只能维持现在的用火引燃之后再丢出去的结果了。
为了保持其中的威力,而又不增加他的重量,火器作坊特别让手雷的外层尽量削薄,然后刻画出来纹路之后,涂抹上从当地土著手里换回来的毒药,倒是让姜明大开眼界的同时,感到一阵的头皮发冷。
但是他并没有阻止工匠们这样做,反正是为了更有效的杀伤元军的有生力量,在战场上,对敌人留情就是对自己的无情,这个道理姜明是知道的。
对于飞雷炮,工匠们显然有些束手无策了,火药的威力太大,以至于经常会出现炸膛的现象,无论打造多厚实的炮筒,都没有用途,现在只能是计划用精钢铸造炮身,但是现在基本上是炒铁成钢,产量极为低下,害怕不能大量的生产。
说道炼钢,姜明的脑海里面似乎一动,好像记得在大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一些古老的炼钢方法,自己还曾经对着图纸研究了半天,但是离开大学那么久,连叫什么名称都忘记了,看来还要多回忆一下,争取能将这个炼钢的方法完整的照搬下来,那么对以后大宋的军工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只是记得炼钢需要大量的焦炭,而焦炭是由煤炭炼制而成。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95CC左右,经高温干~生产焦炭,当下把这个方法给大家说了,希望以后大家无论是炼铁还是做什么,都要以焦炭为主。
张鹤等人半信半的记了下来,对于炮身的制作,还是没有办法。姜明又想去了明朝的红衣大炮,不是由青铜制作的吗?只是笨重了一些,但是将炮身分为两层,内层用青铜,外面辅以铁衣,那么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姜明边思索着,边随口说下来,有张鹤作为记录并实践验证,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马上就是正月,大家都在准备着过春节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五十一章 除夕中的崖山
天祥率领大批船队走的时候,张世杰正在临近入海口船上默默的注视着他的离去。身边站着张达、翟国秀和刘俊等心腹手下。
大家都没有说话,只是注视着船队的离开。
“你们现在走,还来得及。要想清楚,留下来,是必死的结局。”张世杰望着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几个部将,真诚的说道。
几人身子一僵,忙回身拱手行礼道:“末将愿追随大将军与元军决一死战。”
张世杰颔首不语,轻轻摸了一把自己已经干枯了的白须。他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不是他不能随之而到台湾。而是他真的很累了,真的不想再跑了。
连年的海上生涯,已经彻底消磨了这位军人的热血和铁骨。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起最后一丝勇气,和元军背水一战。
他真的不敢想象如果自己再跑到台湾,会不会变成一个只会芶且偷生的人。他还有没有勇气再拿起手里的钢刀。所以,他不能走。
目送着船队走远,张世杰才站起身来,吩咐几人盘点一下剩余的战船和士卒。做好战斗的准备。他知道平静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但是依旧没有放弃他的铁桶大阵,因为他有信心,这里将会变成元军的修罗场。将会是自己和元军同归于尽的地方。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中的小年,这个时候,各方面的数据都呈报上来了,尽管走了那么多,崖山现在仍旧超过十万的人口,原因是对于行朝的迁移,基本上是秘而不宣的,为了保持军心和元军的注意力,所有的天子仪仗都留在了崖山,每天,张世杰都要派遣心腹装模作样的来往于帝舟之间。怕走漏了消息,自己这边倒是安全了,元军的注意力却又要转移,行朝就很危险。
谁知道义民当中,有没有元军派来地细作,有没有心怀叵测之人为了保留自己的性命,将行朝已经不在崖山的消息放出去。
来换得自己地安全呢?
留下地有十万人。张世杰虽然不忍心。但是也只能听任其留下。生死有命吧。他这样想到。
这十万人中。大约有四万多地士卒。工匠已经被秘密地强制带走了。战船还有千艘。不过只有外围那五百余艘。是主力地战船。也被用铁索连在一起。不能轻易分开。
接受姜明临走之前地建议。就是水源问题。张世杰深以为然。除了在大寨之内光感蓄水之外。另外派遣团练使刘俊率领一万人守住岸上最近地水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