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K!”我一口答应了。
“祝你好运!”他的声音很真诚。
“谢谢!”
我们同时挂上了电话。
想起找工作,我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好像我已找到了工作。也许因为突然觉得我不是孤单一人,有人关心我,并与我分享找到工作后的愉悦。
当电话铃又响起的时候,我已准备好手写的简历。丽莎叫我到她的经理室和她碰头。
我来到一楼大厅旁的经理室,敲敲门。“请进来!”屋里传来丽莎的声音。我推门进去,丽莎在里间大声说:“你先请坐,我马上就来。”我以前来过这,但当时并没留意。 丽莎的经理室是一个套间,外面是经理办公室,里面是她的卧室。在办公室的书桌上,有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个转椅在书桌的后面。对门靠墙是一个高到天花板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活页夹,一些关于园艺和维修方面的书籍,一台传真机放在书架与书桌水平的那一格。在门旁靠墙放着一个米色的长沙发,一个木质的茶几放在沙发前。我刚在沙发上坐下,丽莎从里间出来。她象一朵被露水沐浴过的鲜花,焕发着青春的朝气。刚刚洗过的金发蓬松柔软,白皙的面颊透着粉红色的红晕。她穿一件宽松的淡绿色的T 恤,一条发白的牛仔裤,光着脚板穿一双宽宽的平底的男式尼龙凉鞋。她笑吟吟地道歉,然后我们言归正传。我递给她我的简历。她很快地看了一遍,稍微改了几个措辞,向我解释了一下原因,征得我的同意后,开始在电脑的键盘上噼里啪啦打字。很快,她打完了,又让我在屏幕上看了一遍,在我确实没有意见以后,她按了一下键钮。随着打印机发出的“吱,吱”的声音,几页白纸从打印机里吐了出来,散发着清香。当我接过打印得清晰美观的简历,我的信心又增加了几分。“如果你要发传真联系本地的公司,你可以借用这里的传真机。”丽莎大方地为我提供方便。“一般星期天的报纸广告篇幅较大,机会更多。祝你好运气!”我又谢了她,起身要走。她送我出来时对我说:“什么都是有可能的,试试看,你不会有任何损失。”她的勇气感染着我。我怕什么呢,受到了挫折又怎样呢?每一次新的尝试就面临一个崭新的机会,崭新的可能,就算失败了,我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获得了经验。
“劳动节的长周末快到了,如果你没别的安排,我请你到我父母家一起过节。”丽莎把我送到电梯口。
“好啊!谢谢你。”我高兴得一口答应。
回到了我的公寓,在厨房的饭桌上摊开报纸,用红笔将适合我的工作和我感兴趣的工作都画了圈。
第二天上午我开车到唐人街买中文报纸。
象大多数美国的唐人街一样,西雅图的唐人街的位置离繁华的下城并不远。由于移民人口的增加,唐人街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地盘也比以前增大了。唐人街的居民已不仅仅是中国人,新增的人口中有越南人,柬埔寨人,泰国人……甚至有埃塞俄比亚人。唐人街已经是过时的名字,这里的新名字叫“国际区”。来自地球不同角落的人们历尽天灾人祸,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他们是勤劳,纯朴,善良的人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磨难,他们在这块“梦想的天堂”里,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创建新的生活。这里的店铺和餐馆风格各异,到了那里,你能品尝到中国的粤菜、川菜、沪菜……以外,还有日本料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塞俄比亚等等不同国度的风味。由于中国人在唐人街上打下多年的基础,中国的餐馆和店铺仍占多数。我开车兜了几个圈,在繁忙的“马丁…路德 …金”街,看见一家挂着中文“联合”招牌的杂货铺,旁边有一个免费的停车场,我就直奔了那儿。
第八章 休戚相关(4)
我走进杂货铺,看见正当店门的醒目的位置,放着的一个宽大的桌子,上面摆放着包装精美、风味各异的月饼。我不记得中秋节具体是在哪一天了,我已错过了端午,可不能再错过中秋。我站在巨大的鱼缸前,看着鲜活的鱼、虾和螃蟹,生活在不同的水域阶层。在这还有在美国的超市里不常见的亚洲瓜果蔬菜;还有中国的南北干货、四川泡菜、天津冬菜、油盐酱醋、花椒大料;有从中国进口的,也有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的风味特产,品种丰富多样,仅酱油的品种就有几十种以上。中文报纸有五六种,大报小报版面不同,政治倾向各异,左,中,右具全。我随手拿了一份,匆匆地浏览了一遍,因为是周末,所以报纸很厚,中间夹着篇幅很大的娱乐版和广告版。我挑了两份较厚的报纸,放到购物的手推车里。我顺便又买了一瓶镇江陈醋,一瓶虾籽酱油,一罐酱瓜,两盒豆腐,一瓶鲜豆浆,一袋冷冻的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满载而归。这些在国内的粗茶淡饭,在美国反而觉得特别稀奇了,这正应验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在街上遇到和我一样来买东西的人们,南腔北调不同的乡音听起来都那么悦耳。
回到麦迪森公园的公寓,我把买来的食品放进厨房,把报纸在餐桌上摊开,抽出厚厚的广告版。广告上各种广告分门别类,应有尽有。有“吉屋出租”、有“淑女征婚”、有“大甩卖,大出血”…… 令人眼花缭乱。翻到“诚聘”那一栏,都是“诚聘保姆”、“诚聘前台”等等。看到一则“聘请文员”的广告,但条件是说“流利的英文,国语,粤语,和越南话”。看完以后,我失望地把厚厚的广告全扔进垃圾筒。
我打开那包冷冻的“狗不理”包子,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一分钟以后,我把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包子端出来,再往包子上浇了点镇江香醋,叉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大口。我一边吃包子,一边翻阅报纸的文艺版。文艺版的内容很丰富,有令人深思随笔,有文笔隽永的散文,还有长篇小说连载。很快地,我把包子全吃完了。一则征文启事吸引了我的注意。
本报将扩大周末文艺版的版面,向各界诚征稿件。内容标题自定,字数不超过一千字。如果稿件没被采纳,殊不退稿。
我又仔细地从头到尾地把那则启事看了一遍,心里一动。我很喜欢这家报纸的娱乐版,我为什么不试一试?这是家在旧金山向全美发行的中文报纸,报纸没有反华和侮辱国格的言论。
我一口气写了两篇文章,标题都是《所见所闻》。写完了以后,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寄了出去。“你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是丽莎的话。我什么试一试呢?如果不行的话,我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在发出了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传真的第三天,我接到了两个电话面试的通知。
我在大学区的一个教堂里找到那家幼儿园,他们在报纸上招聘一位幼儿的教师。我按约定的时间敲了校长的办公室的门。校长是个身体发胖的中年妇女,她有一双善良的眼睛,淡棕色卷曲的短发。她和我握了握手,肥肥柔软的手掌很温暖。“非常高兴见到你。”她的声音很圆润洪亮,让我联想到唱诗班里女高音。
“非常高兴见到你。”我在她办公桌对面的长沙发上坐下。
她问我自己是否有孩子,我摇了摇头。
第八章 休戚相关(5)
她说幼稚园分四个班;三岁以下一个班,三岁到四岁一个班,四岁到五岁一个班,五岁到六岁学前班。幼儿园是私立的,租用教堂的教室,但和教会没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