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不巧石达开回师广西之际,正是广西的抗清局势日益转向低潮之时。
自1850年至1857年间,广西原有清军多追击太平军北上境内空虚,打着各种旗号的叛乱武装势力四起,反清局势可谓一片兴旺。
但自1858年以后,清军终于在与太平军的争锋中占据主动,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其它叛乱势力。而是一方面清廷调湘军入粤进剿,广西各路叛乱武装的形势出现恶化,部份叛军首领发生动摇,出现投敌叛变的不利情况。
另一方面,自一八四五年以后,广西便掀起了反清运动,只知道打打杀杀大搞破坏,百姓和叛军都不注意生产,中间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城市既多破坏,农村则一片荒芜。
打着打着连饭都快要吃不上了,没了饭吃就没力气折腾,百姓的厌战情绪自然日益严重,加之各路叛乱武装人员良莠不齐,一些人马纪律不严时兵时匪,如此以来更影响了民众对叛乱活动的支持。
没了民众基础,这叛乱还还怎么进行得下去?
因此到了1859年,整个广西的反清局势几乎就要土崩瓦解了,而石达开的回桂确实给日渐消沉的各路叛乱武装打了一剂强心针,广西反清武装的士气猛的又高涨起来。
石达开占领庆远后,其所部人马军纪严明对百姓更是秋毫无犯,一方面打击豪绅安抚百姓,一方面将部份征集而来的粮食分发给贫困民众,同时石达开远征军一向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的传统。在远征军驻扎庆远府的时候石达开更是经常亲自率部署视察民情,替百姓排忧解难。
不得不说,石达开是太平军中难得军政双全的帅才,在他的努力下其所部驻扎庆远不过短短时间,当地便秩序安定生产得到初步恢复,受到百姓的极力拥戴。
更让广西清军惶恐不安的是,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极得民心的石达开部太平军人数,就从十万人左右扩充到二十多万,当时整个广西的反清形势都处于低潮,大成国在清军围剿下苦苦支撑民众厌战情绪十分严重,而石达开部太平军却在这时得以迅速壮大,可见其深得当地百姓的民心和拥戴。
然而,广西本来就比较贫瘠,要筹措二十多万军队的给养是件十分困难的事。特别是,随着广西境内叛乱武装四起,相应的地主团练也纷纷而起,广西境内可以说是团练遍布乡勇无数。
这些团练虽对石达开部太平军构不成重大威胁,但他们的破坏和骚扰却严重影响太平军的给养获取,尤其是一些团练不惜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甚至不惜迁走百姓烧毁粮食,企图以此使各路叛乱武装失去立足根本。
而最为棘手的是,这些地主团练所把守得寨垒中,往往混有很多普通百姓特别是老幼妇孺,因而使得石部太平军在剿平地主武装时,每每陷入投鼠忌器进退两难的境地。
1860年6月,石达开离开驻扎了8个月的庆远,南下忻城,宾州,武缘等地。
而就在这不久,石达开部遭遇了远征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内部动乱。
远征军足有二十几万人马,在精忠大柱国朱衣点,军略彭大顺等六七十名将领的率领下,突然宣布脱离石达开并迅速东返天京。
究其原因都是没粮和石部越发恶劣的环境闹的,因为粮草供给不足及石部诸多部将克服困难信心不足,或怀念富庶的江南老巢想走回头路的心思一起自然压都压不住。
当时情况到底有多糟糕呢,石达开所带的部众不过十数万人,但物资仍感缺乏。于是多年相从的老部下和跟随者,也不得不分散就食自力更生,结果是逃走的逃走投降的投降。
而且朱衣点等人在广西融县,曾强行向当地百姓征粮,将进贡与征粮扯在一起,这其实是违背太平军传统的。因为太平军传统的“进贡”,只是要求当地人表示归顺的一种手段,并不是非要百姓如何如何。
朱衣点等人作为太平军高级将领,把“进贡”变成了针对平民的强行征粮,自然引起石达开的不满和愤怒,矛盾一多自然再难尿到一个壶里去。
当然了,石达开迟迟不肯自立旗帜,无法满足一些部下攀龙附凤的愿望,以及部下多为三江两湖人,离乡日久有思归之念,也都是部下纷纷离散的重要因素。
二十万大军脱离后,石达开的处境非常困难,当时跟随他的仅有一万多人马,太平军大将中只有赖裕新留在他身边。
而广西境内的湘军以及两广清军,正在加强扫荡各路叛乱武装更是节节败退。清军的目的十分明显,先扫清其它叛乱武装势力,再集中全力对付石部太平军。而各地团练此时同样对石部太平军的生存形成巨大威胁。
二十万人脱离后不久,石达开曾命赖裕新率军攻南宁,目的则主要是在南宁一带征粮,赖裕新与敌相持一月后撤军。
对石达开部最为不利的情况是,咸丰十一年太平军的老对手,原两江总督吴可就任两广总督,并且还带来了三万精锐安徽清军。
正如吴可忌惮石达开部太平军一般,石达开也十分忌惮吴可这位清军中名副其实的‘名将’,加上他此时手头只有区区上万兵力,要是被老对手安徽清军吊上的话只怕全军覆没都不是没有可能。
情况发展到这个地步,石达开部太平军在广西已经无法立足坚持长期作战,幸好广西还有个战友大成国帮忙分担压力,吸引了两广清军和入桂湘军绝大部分注意力和火力,不然石达开也只有率部立刻撤离广西一条路可走。
可以说,在这时候的石达开是他跟随太平军起事以来,境况最落魄的一段日子,整日里为粮草和清军的攻势忧心忡忡难以安眠……
第581章不情愿
所幸无初来乍到,广东那边有一堆麻烦声纠缠脱不开身,暂时没办法找石达开部的晦气。
在吴可腾出手之前,以及大成国没完的时候,石达开的日子其实过得不算太差,主要这厮名头太响,大成国一干王公将军们有很多都是他的粉丝,在广西这一亩三分地上混迹,能够得到来自大成国极大力度的支持。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石达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率领剩余一万来太平军将士在广西立足,这点人马在广西战场上真算不得什么。
当然作为土生土长的广西汉子,石部与当地各路叛乱武装联系紧密,在手里兵力严重缩水的情况下,自然加强了与友军之间的合作。
前面就说过,广西各路叛乱武装首领大都十分景仰石达开,所以当石达开和其部人马进入他们的势力范围时,都表现得十分友好和热切。
比如盘踞宾州的谢必魁,肆虐宣化的李青靛,纵横上林的李锦贵等率领的天地会叛乱武装,都在某一段时期内与石达开部展开紧密合作,在与广西清军和入桂湘军的战斗中没少配合作战。
更有大成国叛乱武装首领陈开,名将黄鼎凤等也都对石部太平军非常友好,如后来石达开进入贵县时,原驻守贵县的大成国隆国公黄鼎凤更是特地撤出其原先驻地,以对太平军表示礼让。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天地会叛乱武装松散惯了,大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组织和理念,也由于当时石达开仍然坚持太平天国要求所有部众都接受统一的组织和理念的原则,石部太平军与广西天地会组建的叛乱武装只能暂时合作而难以长久,理念之争在哪个时代都是大问题。
而随着广西前线清军加强攻势,后续兵力源源不断投入战场,战争潜力基本上已快被掏尽的广西叛乱武装势力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先是1861年6月盘踞上林的天地会兼大成国大佬李锦贵病逝,其部众群龙无首又发生严重内乱,在清军的围剿下迅速散亡。
而宾州和宣化的李青靛谢必魁更是先后降清,李青靛甚至企图诱擒赖裕新作为自己投降清军的投名状,不过赖裕新机警躲过一劫,可就是如此也惊出石达开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