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年少时曾远游各地,各地百姓只知有封地之王不知有陛下,且各地亲王、郡王大多背着朝廷私自练兵,铸利兵,若有反意则为大宁最深之隐患。”
泰和帝大悦,“爱卿与朕所见略同,只是不知爱卿对秦王又有何看法?爱卿连着两日参了秦王两本,字字尖锐,可是把秦王得罪开了。依朕对他的了解,恐是日后秦王对爱卿有报复之意。”
秦淮之微微一笑道,“陛下多虑了,秦王不是如此小心眼之人。”
秦王不是如此小心眼之人,皇帝想着就好笑。秦王要不是小心眼的人,宁王、瑾王又何必讨厌他,深知他被囚在幽兰殿这么多年也不出一声。
当然,这话皇帝肯定也不会跟秦淮之说,反正秦淮之都误会秦王是自己想赖在皇宫里不走的,和自己的想法没半粒米的关系。
所以等秦淮之走了之后,皇帝很高兴。特意和虞城贺一道吃了一顿饭,将此事说给虞城贺听。
虞城贺对此事没有任何看法,秦淮之不过是区区谏大夫,居然也有此见地可见这人不是池中之物,他日犹可能地位不在自己之下。况且秦淮之孤身一人,不喜拉帮结派,背后也无各种势力背景,这种人才必然受到泰和帝的重用。不置可否是最好的办法,否则他日一些话流出去,君王无情,对自己来说未必不是致死之言。
未过十日,匈奴果真退兵,秦王所说之言全部印证。
而楚铭也上了奏疏,黄河三州州府全部伏罪,即日起押解回京请刑部定罪。三州州府府邸后院果真有黄金共计三千五百两,白银共计三十万两,各种珍宝古玩亦不少,所查抄的财产写了一份清单上奏朝廷,而那些银两和黄金则用于赈灾和修建水库,如有剩余则收归国库。
黄河三州州府由吏部重新筛选官员补上,出六选三。意思就是由吏部推荐出六人由皇帝挑选其中的三个。
楚铭办案有功,提拔为户部
7、秦王府 。。。
尚书,秦淮之升任为谏官之首。
太子拜秦王为太子太傅,每日进宫给太子授课,若时辰过晚可留宿东宫。
秦淮之听见这道圣旨,一口利牙差点咬碎,这和继续住在宫里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多了一个住的地方而已。
皇帝见秦淮之那咬牙切齿的样子,不免觉得奇怪,这秦淮之不是素来仰慕秦王嘛,拼死拼活要把秦王弄出宫,恢复他的自由身。这会儿看秦王的眼神怎么好像有夺妻之恨,杀子之仇一般?
不明所以的皇帝只好问和秦淮之有些交情的楚铭。楚铭已过而立之年,儿子都十来岁了,一把小三羊胡子看起来一脸精明像。
楚铭听皇帝这么一问,就微笑着说,“秦大人七窍玲珑心,微臣不敢妄自猜测。不过臣听闻秦大人最近搬了新家,恰好在秦王府旁边。而秦大人素来和臣说仰慕秦王威仪,如若能朝夕相处,为奴也甘愿。”
泰和帝一听就懂了。
前朝历代皇帝好南风,群臣百姓莫不跟风,南风在民间更是盛行。后来大宁建立,一百年来无一好南风者,因此南风有所收敛。但到如今民间依然南风不断,有背德脱俗者更是敢娶男妻。是妻,不是妾,这就足够看出那些南风爱好者有多大胆。
这样子,皇帝完全明白秦淮之为什么整天要请秦王品茶喝酒了。而秦淮之参秦王的目的也不过是因为秦王住在内宫,每次出宫都很麻烦。要是秦王在京城有自己的府邸,每日上朝下朝都顺路,且不是一天十二个时辰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一起。而封地,秦淮之是肯定不想秦王去的,所以才会支持皇帝削藩,就算皇帝没那心思估计他也会让皇帝起那心思。
好一个假公济私的秦大人!皇帝感叹,也难怪,秦王也是喜欢假公济私的人,刚好可以配一对。
8
8、狗洞 。。。
未及一月,匈奴传来消息,匈奴内部四个部落开始内讧。其中起因是因为两份莫柯大汗不同的遗诏。
皇帝一听到这消息就明白了,这事肯定是秦王做出来的。两份不同的遗诏引起内讧是必然的,那些个人脑袋也真蠢,暴毙的大汗哪来的遗诏,又不是汉族皇帝有事没事还没死就喜欢在朗朗乾坤的横匾后放张纸。
其中必有其他因素在里面,因为就算是新大汗急着上位在面对大宁这张大饼面前,也是要犹豫一下的,不可能退的如此之快。
对于皇帝的疑惑,秦王觉得这事很简单。
他不过是派了两个人,一个去告诉留守在关外的一个部落首领,大汗暴毙疑为被害,而莫柯的弟弟隐瞒死讯想要夺权,外加一张带莫柯笔迹的遗诏,还有什么不信的。那部落首领肯定想在莫柯的弟弟回来之前即位。
然后又有一个人假装从关外伤痕累累的见到莫柯之弟,说有人想趁莫柯大汗带兵攻打大宁之际篡位,又拿出几十个兄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谓莫柯的遗诏。这下子,人家后院起火,哪来得及管攻打大宁。
至于匈奴大汗的遗诏问题,也很好解释。
匈奴的大汗在此之前一直由各个部落推举,而莫柯大汗向汉族学习,早在几年前就建了国,所以这次才有七万军队攻大宁之事。
既然都建国了,肯定一切都要向汉族学习,这首先的就是学习汉族的建国制度。这家天下的规矩当然得跟了。由于才是开始,以往从未有过这种制度,匈奴又崇尚力量,有所冲突是必然的。
不是秦王行事阴险,实在是他们自己有太多漏洞让人可以钻了。
皇帝听秦王这么一说,对秦王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是佩服秦王聪明机智,而是佩服他够阴险。这事要是别人做倒没什么。要是皇帝做的传出去必然令皇帝脸面无光,说什么一国之主居然靠这种下三滥手段稳固皇位。
秦王对此不顾一屑,只要结果是自己想要的就行,管他光不光明,难不成这大宁江山还是讲道理讲出来的不成。
皇帝更自信了,觉得秦王的确不是管天下的料子,要是自己昏庸点让他当个奸臣肯定可以让他遗臭万年。反正秦王的思维和一般人的不一样,不怎么在乎名节,凡事只达目的不择手段。
十月,泰和帝圣诞,宁王、瑾王与其余十六路郡王来京贺寿。京城加强防卫,增一万护卫军。亲王只能带五十人进京,郡王为二十。
是日,宁王、瑾王向皇帝求见二皇兄秦王,皇帝一口回拒。
秦王以生病为由,十日未上朝,也未去东宫给太子授课。宁王、瑾王在秦王府门口站了一夜,只为见几年未见的皇兄一面。
第二日,宁王、瑾王被风吹发高热,依旧带病
8、狗洞 。。。
上朝,其中身体羸弱的瑾王昏倒在大殿上,晕过去前嘴里还叫着二皇兄,霎时感动群臣。
泰和帝迫于群臣压力,同意两人见秦王。不过未免一家子人病做一堆,要宁王、瑾王养好病后再去见秦王。免得病病相见,徒增悲凉。
当日半夜,秦淮之爬墙进秦王府秦王寝殿外。见秦王正兴高采烈的在园子里喝酒,旁边还有几个太监在玩影子戏。
秦淮之彻底无语,几日来的担心化成愤怒,直接忘了翻墙回去,就直奔秦王大门。
当然,重病中的秦王好不容易有个人来慰问自己是不可能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