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执再起。几经争吵,蒋介石忽然冷笑道:“当前,沈阳、长春等地的物资补给已无法长期保证。”
哪知卫立煌却不紧不慢:“物资补给不是难题,我们可以与美军顾问团商量,相信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蒋介石本想以物资补给要挟卫立煌撤军锦州,不想卫立煌另有对策,只气得一甩袖子:“那你就自己去解决吧。”
二人再次不欢而散。
卫立煌的确是个执著的人,出了总统府,立即找到美军顾问团。5月,美军顾问团代表在团长巴大维的带领下飞抵沈阳。他们视察了沈阳城内外的形势,并观看了国民党军队的各兵种联合演习。随后,巴大维向卫立煌许愿:同意另外拨给国民党军10个师的武器装备。
此后,美军运输机源源不断将兵员装备、粮食、弹药等运到沈阳、锦州。
蒋介石不断找卫立煌协调意见,却令毛泽东对东北局势担心不已。
毛泽东担心蒋介石一旦说服了卫立煌,将会破坏自己的战略设想。他希望能将东北的国民党军全部拒之关外,原地消灭。否则,如任其撤入华北,不仅将助增国民党在中原的实力,而且再想寻机歼灭也实为不易。所以,自1948年2月起,毛泽东就指示林彪: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攻下锦州以实现“关门打狗”十分关键。
然而,此时林彪却另有想法,整天面对地图,苦思冥想。毛泽东多次催促他早下进攻锦州的决心,身边的罗荣桓和刘亚楼也急得团团转。但林彪不为所动,几天后,他给毛泽东发了一封冗长的电报,认为锦州城防工事坚固,又有15万国民党重兵把守,如同攻打四平一样,久攻不下,必因敌军援兵涌至而造成被动。此外,要打15万人设防的锦州,必须有大规模的重武器,和六七十万人的后勤供应,这样庞大的供给需要大量汽车和油料,如果油料耗尽或遭到空袭,大批机械化装备都将丢给敌人,解放军也难以安全撤离战场,只会陷入危险之境。相比之下,长春距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且守敌最弱,受援困难,眼下攻打长春方为上策。
电报到了西柏坡,毛泽东拍案而起,大发雷霆:“这个林彪,我看胆子太小,二月份就叫他南下北宁线,两个月过后,仍然迟迟不动,还要先打长春,不然,我去东北带兵去!”
周恩来见毛泽东发怒,忙上前劝说:“主席,林彪似乎也有他自己的顾虑,既然他要打长春,就让他试试吧,同时,更重要的,我们要多加申明南下北宁线的重要性,让他尽早下定决心。”
毛泽东十分不悦地走了两个来回,挥了挥手:“也罢,就先让他试试,不试试,他是不会下决心的。”
4月22日,林彪的计划勉强得到批准。毛泽东以少见的批评口气在电报中说:“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但绝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因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下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长春万一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更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林彪看着电报默默不语。过了许久,他才有气无力地下了命令:“围攻长春!”
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集聚于长春城外惊醒了枯坐城头的郑洞国。他现在无处求援,国民党军占领的一座座城池早已被解放军切断了联系。郑洞国如一头困兽,在城头上四处巡视。
“与其坐而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5月21日,郑洞国命令新7军新38师主力和暂61师主动冲出西门,占领了长春西北30公里处的小镇。林彪见郑洞国率先出战,立即命令一纵和六纵前去迎敌。哪知一出手就碰了个硬钉子,一场恶战直打到5月24日才将国民党军打回城内。
林彪浓眉紧锁。长春守敌远不是他想像的那样不堪一击,初次交战,已发现他们实力仍然强大,硬攻长春,目前没有绝对把握。
5月29日,林彪致电中央:自己对长春之敌估计不足,郑洞国不仅抵抗坚决,而且工事完备,攻打解放长春,即使付出最重大的伤亡,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此种战斗绝非一个猛攻所能拿下,而须逐屋逐堡夺取。因此,建议不再硬攻,改为以一部分兵力对长春久困长围。
毛泽东仔细看着电报中的内容,又多次向林彪询问具体情况,最后于6月7日同意了围困长春的方案。但他同时也指出:围困长春更要立足于打,而不是围而不攻。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尽快完成下一步入关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地区作战的准备。
但林彪没听进毛泽东的提醒,仍在计算着长春的攻守力量。直到7月20日,他算不出一个有把握的进攻方案,终于将地图一摊,回电中央:“放弃攻打长春,同意大军南下。”
毛泽东长出一口气:“这个林彪转个弯儿还真不容易!”立即发出回电:抓紧时间,争取8月间在北宁线和承德一带打响战斗。
但毛泽东想错了,林彪的弯儿还是没有完全转过来。他虽然同意南下作战,但在总的战略意图上,仍有不同想法。他的意图是只打辽西走廊北宁线上的几个小城市,先放开锦州等地。
几年来,连续攻打四平和长春已慢慢地使林彪的头脑中产生了对攻坚战的畏难情绪。
毛泽东看出了林彪的痼疾所在,向他明确提出:“作为一名高级军事将领,必须要有敢于与国民党军打大仗的信心和勇气。此次南下作战,首要目标是锦州和唐山。”
毛泽东这一明确指示如给林彪当头一棒,他枯坐不语。拉着脸沉默了几天,连续给毛泽东发去几封电报,先是提议要华北的杨得志、杨成武两个兵团出动配合,然后又说自己粮食尚未准备好,南下途中桥梁已断等等。
毛泽东终于怒火又起:“林彪所提出的困难全是借口,速给林彪回电,原话不变。”
8月12日,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接到毛泽东的电报,面面相觑,他们从未见到过毛泽东如此口气的电报,再也不敢推说什么,只得一面委婉说明具体情况,一面明确表示:马上南下。
为了迎接新的战斗,林、罗、刘三人决定随军南下。8月1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正式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分开,军区工作由高岗、陈云、李富春、伍修权等负责,而林、罗、刘等则专心负责前方作战指挥。
经过紧张的粮食筹备和道路抢修,林彪于8月29日向各纵队下达了战斗动员令。1948年9月10日起,东北野战军从各处火车站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