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身材对比,结果有一次在评论功臣的时候,李世民就说了一句:“褚遂良学问稍长,xìng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於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从此就有了小鸟依人这个成语,当然了,这个时候,李世民还没有对诸遂良有如此高的评价,诸遂良也不过是贞观十年才从秘书郎迁起居郎。
王况是并不知道小鸟依人的出处的,若是李世民的评论早点出现的话,王况也就不会出错了,偏生那年林家大宴,诸遂良不过是个秘书郎,去是去了,却是没资格和李世民同席的,而是在林家的院子里坐着,好歹是皇帝近臣么。
结果呢,诸遂良就听到了王况称一个瘦高个的官员为诸郎君,那个官员品级不低,足足高过当时的诸遂良五六级去,诸遂良当时就以为是王况有意讽刺他,等李老2走后,他也拂袖而去了,那时候那么多人,谁会注意到席间突然少了一个呢,也就没人注意。
实际上,当初王况出状况,还是因为李老2要看田黄给闹的,虽然是有惊无险的过去了,但心里可是一直扑通扑通的跳,程知节他们带了王况去给各官员敬酒的时候,王况的心思根本就没放在那,程知节介绍的人里,十个他也没记住一个。
而当时,王况的脸sè并不是很好,因此,王况即便是叫错了,那些官员也都以为王况是喝醉了,并不以为意,由着王况luàn叫,王况冲张三叫李四,张三也是满口的答应着,没有去纠正,因此,误会就这么产生了。
但王况至今为止,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诸遂良怎么就那么的不待见自己呢?
诸遂良的管家回去后的第二天,诸遂良就亲自登mén拜访了,见到本人,王冼就马上猜出了诸遂良为何不待见自己的二哥了,这哪是二哥口中的诸老头,分明就是个中年人么,才四十出头(诸遂良生于596年,卒于659年,贞观十一年的诸遂良才41岁),人也长的矮小,不是二哥说的瘦高个。
当然自己二哥的错,王冼嘴上肯定是不认的,待诸遂良提起这事的时候,只是满口的说二哥酒量极差,加上那时候刚封了宣德郎,心中兴奋得不知所以,因此几瓯酒下肚,就不分南北西东了。
既然是误会,那就不存在着让诸遂良出血本的问题了,林老太爷很是痛快的让管家取了一块上好的田黄来送给了诸遂良。
只要诸遂良上mén求石,王况jiāo代给王冼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当朝最有名的书法大家之一诸郎君为了一块石头,都不惜上mén求取的事,当天就传遍了长安城,田黄的名声,就此一炮打想,有不少人知道林家有石,都涌上mén来求石,而一些曾经不把田黄当做一回事随便就送了人的官员更是后悔莫及,家里的笔洗笔砚都被摔了好几块。
更有人家,纷纷的派了家人到处去寻黄yù,期待着也能发现这么好的石头来,既然叫黄yù,那么必定不会难寻的,无非是品质的好坏而已,他们又哪里知道,这黄yù其实并不是yù,全天下,只有一个出处。
“某就知道,这黄yù必定不简单。”蒲熙亮也是得了这个消息的,他摩挲着王况后来又送给他的一块田黄叹道。
第三0四章 麦芽糖带来的革命(上)
第三0四章麦芽糖带来的革命
这些年来,蒲熙亮一直没有中断过对田黄的寻找,尤其是关外地区,唐代所谓的关外,并不是后世一般理解的东北地区,而是泛指长城外,尤其是指的是yùmén关外的西域地区。4∴⑧0㈥5蒲熙亮的重点也是放在了那里,这很好理解,和田白yù的美名早已经是人尽皆知,而且也曾经在和田有发现过上好黄yù的先例。
可是寻找一直没有结果,蒲熙亮都快失望了,但在收到王况送来的田黄之后,他又看到了希望,加紧了寻找的过程。
其实自王况给蒲熙亮送来了三块田黄后,蒲熙亮就已经明白,王况恐怕是找到了这种黄yù的产地,尤其是当初自己给了王况一块,王况却送回了三块,而且个头都比自己当初送的那一块要大不少,所以不管从哪一方面说,不是王况欠蒲熙亮的,而是蒲熙亮欠了王况太多。
蒲熙亮不是个糊涂人,换了是他自己,如果知道了这种黄yù的产地,他也不可能会随意的张扬出来的,将心比心,所以,他并没有任何埋怨王况的意思,对他而言,不过就像是将那黄yù借给了王况几年,然后王况还回了他一个大大的前程,并且还还回了三倍有多的黄yù,这样的买卖,不要说是当初不知道黄yù的产地,就是现在,再重新来一遍的话,蒲熙亮也是非常愿意去做的。
很明显,假如王况当初没收下那块黄yù,他也能找到产地,这是人家的缘分,人家的本事。因此,得了诺大好处的蒲熙亮当即决定,召回派出去寻找黄yù的家人,并将这件往事烂在肚子里。
底下众官员派了家人在长安疯狂的寻找黄yù的事情很快也就传到了宫里,李世民心里那个急呀,若是真的被人发现了田黄产地,那等到王况献了上来的时候,恐怕还要大大的再出一次血,可这事明摆着的,并不是王况自己去宣扬的,而是王冼自己在腰上挂的一个小挂件被人发现了的,怎么也怪不到人家王况身上,哦,我自己拥有这么多,给自己最疼爱的弟弟搞这么个挂件,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呀。e^看
但是小六子回了一趟林家后,给李世民带来的消息让他吃了颗定心丸,王况兄弟从来就没有对外宣扬说找到这种名为田黄的矿区,而是说在和安息人做生意的时候,安息人知道他喜欢稀奇古怪的玩意,就送了过来的,这个说法得到了长安那些大佬豪mén一致的接受,并没有深究下去。总算是让李世民稍稍的安心不少,不过却也打定主意,一定要提前把田黄的开采权掌握到手中。
整个贞观十一年的年底,长安城的大佬们过得并不是那么的安生,都是石头惹的祸,闹到最后,安息商人一见到有管家模样的人向自己走来,就赶紧的脚底抹油开溜了,他们这些天也实在是被缠得烦不胜烦,实在受不了啦。
也就在年底,林翰赶回了长安,随着他回来的是满满一大车的麦芽糖,这些麦芽糖全都是控制好了水分,软软的,但又不粘,一指长,两指宽,一分厚的样子,外面裹了熟面,再包以蜡纸的模样,这应该可以算是糖果了。
林翰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小六子表达了愿意将林家控制的三成份子中分出两份献给朝廷的意思,并且让小六子带进了一份依旧是由王况口述,柳老夫子执笔并润sè的奏折。
本来王况是有直接上奏折的权利的,尤其是当他成了辅国县伯后,就更是如此,但直接上折子,就要先通过中书省,才能递到李世民的手中。麦芽糖和糟粕所牵涉到的利益实在太过巨大,王况不敢保证会不会有人起了贪心,只要将奏折压下个几天,然后暗中运作一番以获得更多的行军饼坊的利益。
别人或许没这个本事,但李胖子和太子却是有这本事的,他们在朝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拥戴者,如果真心想搞出点名堂来,还是很有机会的,这么一来,林家势必就要卷入到这争斗中去。
如果王况记得没错的话,如果历史车轮的大方向没变,贞观十六年或十七年,后改为魏王的李胖子将会发动一次政*变,而次年,太子就将被废。现在马上就是贞观十二年,一个要政*变的团伙,不可能没有前期周密的准备,这个时间跨度也绝对不可能是一年两年,而应该是早早就开始筹划了的。
要政*变,就得有兵有马,还得用利益来拉拢官员投靠,这中间所要用的银钱不少,自己的搂钱本事恐怕早就成了引得两大集团垂涎yù滴的香饽饽了。
建林酒楼和林家铺子里的份子,林家占的不是大头,而是和程家,秦家及尉迟家等人平分的,这中间里,四个后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