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世纪烟云 > 第23部分

第23部分(1 / 2)

>策略都是非常积极的,他喜欢这样的干部。

“老范,这些年来我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从合作化开始,到高级社和今天的人民公社,我们是不是都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着。如果是走对了,为什么却越走越坏,为什么要倒回头去?如果是走错了,为什么一直都不承认错误,反而把对的打倒,把不同的意见压服,直至越演越剧烈,到今天才不得不出来反省呢?这个反省是不是真正改过的开始?”张滔提出了这么一个尖锐的问题。他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曾经与范书记一起就以“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伟大教导为指导,满腔热忱的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去进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果,弄得焦头烂额,万民饥饿。现在,党的政策仍然羞羞答答的守着这种生产关系不放,还没有大胆去实事求是地去施行责任到人,包产到户的改革,说明这一伟大教导仍然需要维护和坚持。这样,他如果再去搞农业,势必还会再犯错误。他在这方面的体会,实在是太深刻了。他想,与其将来工作做不好,不如先把话说明白。他希望能得到范书记的真正理解。

“我觉得,从七千人的大会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党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都勇敢地站出来了。省地市县的书记大家都在会上积极发言,一些左倾思想和错误的观念都得到了纠正。这些天你就先学习一些会议文件吧,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考虑好了,过两天就给组织写个报告。”范书记说。他考虑到张滔刚出来,思想上肯定还有些情绪,身体也不好,便也不急于安排他的工作。

几天以后,张滔交上来一个报告。报告里申请了两件事,一是申请到学校去搞教育,二是申请结婚。对象是广济小学的教师陈兰英。报告写道:

县委:

十分感谢党和组织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我自参加革命工作来,不觉已有十六年了。十六年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由一个小知识分子成为一个共产党员,由一个农民的儿子变成国家干部,并且担任了党的基层领导工作。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创造了新中国,也培养了新时代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像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我觉得,能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并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是无比幸福的。

去年以来,我在工作上曾经犯了一些错误,推行包产到户,使农村集体经济受到打击,极大地助长了农村自发势力。经过一年多来的学习和改造,提高了认识。我觉得,我的错误是与我的思想观点有关,是我对毛泽东思想学习得不够的结果。为了今后不至再犯这种错误,我请求组织安排我到学校教育部门去工作。

此外,参加工作这十六年来,我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至今仍是孤身一人,特申请组织批准结婚。爱人是广济小学教师陈兰英。

一个星期后,张滔的申请批准了。考虑到张滔“到学校教育部门去工作”的要求,他被安排到徐昌县立第一中学去,任学校的党委书记兼校长。同时,为有利于工作和照顾张滔的身体,批准陈兰英与张滔结婚,并调陈兰英到第一中学去任校长室秘书。

张滔与陈兰英结婚的要求报告,经过第二次的申请,终于批准了!

一对经历了许多磨难的恋人,一对在时代的风雨中离散了十多年的鸳鸯,终于走到一起来了!他们报到之日,就是结婚之时。那一晚,没有请客,也没有仪式,就像久别重逢的夫妻那样,在皎洁的月亮下面,在幽静的校园的小屋子里,他们激动的相亲相拥。倾不尽的爱慕和抚慰,诉不尽的柔情蜜意,说不尽的关心和勉励,化成了一声声笑语和幸福的热泪;十多年来的思念,十多年来的渴望,十多年来的苦痛,都在那温馨的爱梦中飘逝了,在激荡的爱河中慢慢的慢慢的消融了!

月亮,悄悄的躲进了云层里。

第十八回 新干部生财有道;老主任鸠占鹊巢

却说农村恢复自由市场之后,随着市场的逐渐繁荣,产品的逐渐丰富,各项生产也就逐渐的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队的集体工副业上去了,以小队名义的个体工副业也各显神通。但手艺不是人人有,生意也不是人人会做,十有七八户的农民却还是要啃坭骨头的。三四年饥荒后的农村显得既热闹而又冷清。

说它热闹,是人人都有事做。生产队的干活,自留地的干活,公家的干活,自家的干活,日出而作,天黑而息。有时候,一分多田的土地上也会有十多个劳动力在那里“扶着锄头摸脉”,正是人多热量大,的确热闹;说它冷清,是禾田似乎成了农人世界的一切。这人平不到四分的耕地,他们似乎耕不完种不完,做不完,忙不完。不管农忙农闲,生产队里天天有工开,日日有安排。但生产队就只那么一点儿稻谷的收入,他们越是勤劳,做的工分越多,工分的报酬值就越低。而工分的报酬值愈低,就要愈多的出勤,到年终结算时才能做够吊口粮的工分钱。于是,有活无活大家做,有事无事大家忙,谁也不愿在家待着没了工分。一个劳动日一角几分钱的报酬,一天三餐的稀饭,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读书的,不读书的;聪明的,愚笨的,统统都缚在一起。大家闻梆起舞,个个上工下工。人人两只肩膀扛一张嘴,大汗出,小汗入,都忙忙碌碌的为三餐粥饭而奔忙着。但见白天街上冷清清的很少行人,路上冷清清的没有车辆;夜晚村上又冷清清的没有灯光,屋里也冷清清的听不见笑语。正是夜不闭户,路无拾遗,共同贫困把世界变得寂寞和无奈了。

不过,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总是千姿百态。就在这寂寞和无奈之中,却也一样酝酿着一些精彩的事情。

清明时节,淫雨靡靡,气候潮湿,发了一次鸡瘟猪瘟,便有许多人家的米缸空了。各个生产队都有好几户贫农要靠返销粮救济。大队把批准了的各生产队的返销粮交由生产队长控制,每五日发一次粮食。各生产队便每五天到大队的粮仓去出粮一次,回来再分给返销户。这样做,虽然是麻烦了些,但能保证缺粮户不会断粮。这是政府对贫下中农的关心。

岭塘大队管粮食的保管和返销的是新上任不久的民兵营长刘古泉。这刘古泉二十多岁年纪,初小文化,生得五短身材,胖墩墩的,细眼大嘴,样子极是憨厚。他原是人民大厦三代讨食的刘麻婆的儿子。公社成立武装部后,要求各大队要成立民兵营,并选一个出身贫苦的青年来担任领导。易天华把大队的青年筛选了三天,最后才定下他来。一则他家庭成分贫农,家境贫苦,出身可靠,自成年以来都在家打牛屁股,二十多岁还未结婚,家里只有一个瞎了眼的老母亲;二则他的瞎眼母亲与自己的老母原来还是同屋姐妹,有些交情。这些年来,刘古泉就是在他的关照下靠返销粮养大成人的。比出身比情分,他是当新干部的最好条件的人选。

这民兵营长本来也无什事好管。农村没有拿枪的敌人,地富反坏份子又管制得像包袱一般的帖服,用不着有专门的兵去对付他们。但既是上面封下来的职位,就得有人去担任而且应有事可做。大队各位干部都在厂场里兼了职,因此,剩下给民兵营长管的事就不多。最后定他分管大队粮仓的粮食保管和防洪护堤,同时,又兼管学校文化教育和大队宣传。此外,大队在墟上办了一间饭店,因粮食与饭店有关,故这饭店也划归他管属,倒也一身几职。不过,这些事情之中,最有点儿意思的也就是管大队的粮食了。谁个缺粮,谁个该享受返销,返销多少,都由他决定,而且,粮食的出入也由他一个人负责。他的裤头上日日挂着一大串钥匙。正是人不可貌相,一个患了几年眼疾,曾经是满目眼屎无人瞧看的靠返销粮养大的农家孩子,靠了表兄书记的关照,虽然连出操的“一、二、一”都还没学过,但几年一过,摇身一变竟当上了乡下民兵的营长干部,并且掌管着粮食大权。这是村里许多想做干部的人都想不到的。

刘古泉虽是文化不高,但一对小眼溜溜的转,头脑极是机灵,并且,敢想敢做,办事极为干练。他已是二十三岁的年龄,该结婚了。对象是河西村的,名叫梅香姑娘,生得水灵灵的甚是可爱。但只因无钱,不敢迎娶。他见过她几次,因见她貌美,怕她变卦,就伺个机会把她睡了。最近见到她,知她腹中已经受孕,故得赶紧操办婚事才行。可他新当上干部,大队又没给什么薪水,母亲又是个瞎子,一时却也想不出生财的办法来。

正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天,他刚把仓库的门锁上,便见易凌胜老表与几个生产队的干部都挑着箩筐前来分返销粮,眼珠一转,心里便有了打算。他假说现在赶着要去开会,今天没有时间,叫大家明天下午再来办理。但私下里却拉了老表一把,约他可在明天吃了中午饭后就来等候。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