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世纪烟云 > 第15部分

第15部分(2 / 2)

“农村开始办公共食堂罗。一个生产队就一个食堂,吃饭不要钱,家家户户就不用自己造饭啦!”他告诉她。

“你不知道,我们学校有的工人家长来到学校把孩子交上来的铁锤剪刀什么的硬是拿回去了,他们说,这样折腾简直是脱裤放屁!”她有点讪笑般的说。

“他们这是落后意识。要算政治帐,不要算经济帐。一点财产损失算什么,我们国家的国际威信最重要,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最重要。这钢铁卫星不但是射给全国人民看的,更是射给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看的,甚至是射给右派分子们看的。毛主席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赶上和超过英国用不着十五年!你必须善于引导教师们加强学习,不能受一些错误意识的影响啊!”李敬清有些警觉,他显然是认真起来,说话便有些严肃的样子。

局长的一席话引发她的深思。是的,没有反右派,就没有全国一盘棋,没有大跃进,没有大炼钢铁;就不可能做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作敢为。事情的发展总是一步一步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她必须带领全体教师紧跟形势。

广济小学全体教师更积极地投入了大炼钢铁和农村郊区的食堂化运动。白天,他们领着学生到郊区农村深入每家每户去拔锅灶,砍树木,继续发动群众献铁献料,师生们甚至把城里和郊区几个庙宇的铁香炉、铁鼎都搜来送到高炉里去了;夜晚就到郊区食堂去写标语,绘表格,画墙画,把食堂搞得五彩缤纷。

大炼钢铁带来大办公共食堂。钢帅升帐之后,徐昌县农村迅速建立了二万多个公共食堂。全县百分之百的农民在公共食堂里吃饭。

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加上热热闹闹的文化宣传,使人们感到,一天等于二十年,美好的共产主义就快到来了!

可是,县委范书记和张滔却正为标志着徐昌县共产主义就要到来的另一颗卫星上天而忐忑不安!

第十三回 试验田里射卫星;公共食堂出懒汉

土高炉炉火正红,转眼却又近秋收。重阳后不久,中学生来到工地担煤运矿,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回去准备秋收了。

县委办公室里,范书记和张滔等几个常委正在研究粮食高产的问题。

“老张,我们县晚造水稻亩产估计能达到多少?”范书记问。

“今年风调雨顺。一般农田亩产在五六百斤左右;土质肥沃的,亩产一般能达到七百多斤。”张滔说。

“试验田的情况怎么样?”

“石陂公社东风青年试验田比较好,丰收在望;水尾公社的红旗试验田亩产能保收八百多斤;其它试验田比一般农田产量都要好一些,但不见有较大的差异;县农场的五亩试验田,有两亩失收,另外三亩可以增百多斤,但最多也不会超过亩产八百斤。”

“那两亩地怎么会失收的?”有人问。

“一个是深翻,一个是密植。他们深翻的深度达到五尺,把瘦瘠的红土都翻上来了,伤了元气,再加上高度密植,结果,生出来的禾苗都又细又硬,营养不良,不到一尺高就全部枯死了!”张滔说。最近,为了要报高产,他曾经深入去了解几处试验田的情况。

“这场长郑利圃没有耕过田,瞎搞一通!”有人叹道。

“自古以来,农民耕田都是先密密地播种,到秧苗粗壮时候再拔秧来莳田的。如果高度密植可以高产,干脆播下去就行了。违反耕作规律肯定失败!”有人说。

“其实,这是报上介召的先进经验,也许我们还没有掌握要领。”有人辩道。

“最近报纸报导的粮食产量鼓舞人心。水稻亩产两三万斤的已不是新鲜事,省内外的都有。看来,我们在这方面是落后了!”抓宣传的李部长有点儿担心地说道。

“这事我总有点保守。我到下面去了解情况后,开始,对亩产五千斤的不敢相信。后来,报上报导了有亩产一万斤的,我就信了也许个别有五千斤的,不信一万斤的;再后来,报上报导了亩产二万五千斤的,我就信了这一万斤的,不信二万五千斤。唉,总觉得玄啊!”张滔心劲不足地说。

“这亩产二万五千斤的,一亩地产的稻谷可供一个八十人的生产队吃一造的食粮,相当于我们一般三十多亩良田的产量。真是奇迹!”有人在一些具体数字上去计算。

“思想解放了,破除迷信,就什么奇迹都会出现。《人民日报》登了卫星田照片,小孩子竟可以坐在密植的稻穗上。这就是事实!”范书记从高的思想角度去理解。

“可是,这二万五千斤谷子就是两百多担,铺到一亩的地面上去恐怕都有七八公分厚哩!”在具体数字上去计算的同志仍然怀疑。

“昨天,我看了报纸关于徐水县漕庄公社卫星田小麦丰产的报导,当过农民的公社书记刘廷奎介召经验。方法是深掘七尺,施底肥三十万斤;种子先进行人工培育,刚出芽的功夫就播下,土地垒成堆形;播籽一千斤,每平方公分一粒,每棵长八十粒小麦,亩产共十二万斤。有方法,有数据,又是务实农民说的话,你不信也得信!”范书记说。他显然也怀疑过这样的产量。

“夏种前,我曾经读过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植物如果能利用照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达到百分之三十,就能亩产几万斤。这是科学的计算。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现在老农不会耕田,一切都听领导指示,可是,当领导的有几个会耕田?新的经验还要慢慢摸索。”张滔说道。

“报纸报导,河北徐水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收了十一亿斤粮食,平均每人每造三千多斤粮食,怎么吃得完啊!”李部长说。

“当前全国丰收增产形势一片大好,徐昌县绝对不能落后!要调查一下还有没有产量高的试验田,我们要争取出卫星田。现在省委、地委都设高产奖,下高产指标,形势迫人。我们也要拿出一部汽车和几部手扶拖拉机来设几个高产奖。奖励一些亩产最高的大队和领导,群众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只要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什么事都好办。”范书记终于下了决心。

“对,就像炼钢铁那样,各个公社下指标,不怕粮食不丰收!”有人提议。

张滔本来想提出反对意见,但又担心自己再度成为保守的典型,便没有再说话。这个提议获得通过。要完成由上而下的高指标,这是唯一的办法。县委把从地委领来的高指标分到各个公社,公社又把指标下达到各个生产大队,大队就分配给各个小队,于是,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地里的稻谷可以在几天内从纸上长出来,秋收的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至十一月中旬统计,徐昌县终于达到了平均亩产一千四百零三斤,比地委下达的指标还高出了二百多斤!

十一月下旬,终于有一块五分地的青年试验田亩产达四万多斤,射出了全地区的最高的水稻亩产卫星。

这是石陂公社东二大队青年试验田的一块土地。东二大队青年试验田原是副社长易志良组织几个共青团员进行高产实验的基地,一共有四亩,已经耕作了三造。原来,易志良当上了区干部后,从挂钩落东桥村开始就热心搞几亩农田的高产试验。第一造按照有关高产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