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汉时的木犁李贤已经见识到了,着实简陋的很。
与其说是犁耙,倒不如说是巨大的榔头。
这种简陋的木犁耗时耗力,远远不如曲辕犁。
乡下人有乡下人的好处,穿越前,李贤家住农村,成年后也曾见过完整的木犁,相对比唐时的曲辕犁,后世的木犁只不过把犁铲的材料从铁制换成了钢制的罢了。
从整体造型上讲,两者并没有太悬殊的变动。
也就是说,曲辕犁的制造工艺先进无比,即便过了一千多年,依旧沿用!
想到做到,李贤灵光乍现,急忙运笔如飞,将曲辕犁的造型画了出来。
唤来几名匠工营中的匠工,李贤取出图纸拿给他们看。
几名木匠看得啧啧称奇,这时候民间用的木犁是一种长直辕犁,耕牛在回头转弯的时候不够灵活,费时费力,可要是把辕犁制成这副模样,真的就能省力了吗?
李贤没有太多废话:“你们几日的功夫可以做出曲辕犁?”
木匠相互对视一眼,他们面对位高权重的州牧不敢搪塞,稍一迟疑便道:“就地取材的话,一日足矣!”
李贤露出赞许之意:“好,做出曲辕犁之后到村中寻一头耕牛试一试效果,有什么想法的话都可以再行改进。”
几名匠工都是心潮澎湃,如果这种曲辕犁真的利民生产,那日后朝廷赏赐起来也定然少不了他们的好处。
这时一位匠工忍不住低声赞道:“使君真是聪慧,不但精于兵事,竟然对农事也有研究。”
另外一人喝斥道:“废话,你莫忘了,水车也是使君想出来的!”
众人恍然大悟,数年来,青州、徐州的水车改造了无数良田,多少百姓因此获得了丰收。
有的乡民家中甚至为李贤烧香祈福。
中国的匠工从来不缺乏创意,也从来不缺乏努力,唯一欠缺的兴许就是动力。
李贤将曲辕犁的图纸交给工匠的时候,他特意提点过,只要日落之前造出木犁,他会重重有赏。
如今动力也有了,匠工们按图索骥,只耗费了一个时辰就造出了木犁。
不过想到李贤的叮嘱,一个年轻的木匠忍不住嘀咕道:“我咋感觉这木犁的犁头应该改的小些?”
另外几名年长些的木匠顿时喝斥道:“三儿,使君给了我们图纸,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出来就是有功无过,难不成你还真把使君的客套当旨令了呀。”
被唤作三儿的木匠不敢作声,身旁的几位都是匠工营有数的匠工前辈,说是他的师傅也不为过,被他们喝斥,三儿只能耷拉着脑袋,不吭声。
几个中年木匠商议一番,决定借着村落里的耕牛试验一下。
反正日头还早的很,要是木犁真的好用,到了使君那里也好交差呀。
长辈们兴高采烈地走了,匠棚里的三儿却没有跟着出去,他专注地盯着图纸上的木犁,嘴里喃喃作声:“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家的犁头太大,拉起来吃力的很,要是再改一改,只要再改一下兴许就好多了。”
说罢,三儿好像魔症了一般,他环顾四周,裁切好的木料正整整齐齐在码放在一旁。
刚才那番观摩,让三儿对木犁的制作了新的认识,此番虽是一人动手,可速度不曾慢上半分。
等到外出试验木犁的匠工回来,三儿已经独自造出了一柄木犁。
李贤毕竟不是设计大师,他也不可能记住木犁的每一个细节,因而,他绘制给匠工的图纸只是隐约地绘出了木犁的轮廓,以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至于具体部件的形状却是全凭匠工发挥了。
三儿的木犁就是在李贤图纸基础上进行略微改动的,比起原版,他这把木犁不但轻巧了些,而且还可以加装把手,改成由人力拉动的木犁。
耕牛在村落中都是稀缺品,一个几百户的人家,往往连十头牛都没有。
这个时候,人力拉犁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见了三儿的木犁,几个匠工的脸色都变了,他们没想到陈三竟然独自一人造出了木犁,这让他们几个长辈情何以堪?
不过身为长辈,提携后进的这点气度还是要有了。
几个匠工对视一眼,没好气地对惴惴不安的陈三喝道:“还愣着干嘛?天色不早了,把你的木犁一并拿给使君看看,让他瞧瞧哪里还需要改动!”
陈三大喜,他连连颌首,道:“好,几位叔伯好生歇着,这两把木犁我来扛,我来扛。”
几个木匠不置可否,如果不是陈三往日里知情知趣,行事乖巧,今日里他们几人说什么也不会让陈三同行。
刚才木犁套着耕牛已经在田地了试验了一番,比起之前的直犁,如今的曲辕犁翻的土更深,同样的气力,耕出不同的深度,这就是极大的革新了。
陈三的改动看在匠工眼里,虽说有几分生涩之处,可比起之前那柄,看上去好像完善了不少。
。。。
第五百三十五章广开财源
匠工营内的匠工尽心尽力,他们按图索骥,制出了曲辕犁。
没多久,两柄木犁送到了李贤跟前。
没错,就是李贤印象中曲辕犁的模样。
后世里,自从曲辕犁诞生以后,千百年来,国人一直沿用,除了在细节上做了轻微的改动之外,木犁的造型压根就没有变动过。
李贤摩挲着犁臂,抬首问道:“如何?比起之前的木犁可要省些力气?”
“要强上数倍,之前的直犁翻土不过三寸,现如今这曲辕犁足可翻土九寸有余”
这时候,李贤看到匠工竟然送来了两把木犁的样品,粗略看去,两者之间并无不同,可仔细打量之后,李贤发现另一把犁臂粗糙些的木犁明显更符合自己心中曲辕犁的样子,他当即奇道:“咦,怎么会有两柄木犁?那一把又是怎么回事?”
大丈夫敢作敢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陈三钢牙一咬,挺身而出,道:“那犁是我做的。”
另外一名上了年纪的匠工怕李贤责怪陈三,当即说道:“还请使君莫怪,陈三往日里什么都好,就是一见了匠工活儿就魔症起来。”
李贤“哈哈”大笑,感情还是个木匠狂人,这倒是好呀,日后说不定还要借助他们之手,再搞出几样利民生产的农具出来。
“怪什么怪,你们都是功臣,我要重重有赏,来人呐”
“喏!”
“匠工辛苦,每人赏钱五百”
五百钱等于二百多斤米粟了,匠工叩首在地,拜谢不已。
李贤这时候又问道:“每只木犁造价几何?”
匠工以为李贤是打着发卖木犁的注意,当下说道:“就地取材的话,只要耗费两斤铁石,我估摸着差不多要九百钱。”
李贤知道贵就贵在那两斤铁石上,如果要扩大规模的话,肯定要想些法子再弄些铁矿石过来,不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木匠、图纸,却造不出足够多的曲辕犁,帮不了乡民百姓。
看来,得让牟平、微山湖多运些铁矿,否则的话,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如今,徐州、青州都在李贤治下,运送多少矿石不过是其一句话的事情。
“行,你们几人就负责制作曲辕犁,以后就按照陈三木犁的模样去造,我会为你们配好原料,冬耕之前,我要见到六百具曲辕犁”
从现在开始,距离冬耕不过半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匠工要保持每日三只木犁的产量才可以完成指标。
年长些的匠工拱手应诺,嘴里道:“材料充足的话,便是七百具也没有问题。”
材料指的自然是木材跟铁材,李贤笑着挥了挥手,“放心吧,匠工里的铁匠明日就开工,需要的木材更会有人送到你们那里,你们只负责装配就可以了。”
匠工们齐齐松了口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造出六百具木犁还真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到时候李贤怎么处理这些木犁,那就不是匠工们考虑的事情了。
成功捣鼓出一套农具,李贤的心情很是舒畅,几名匠工告辞离去之后,他便寻了几张布帛,寻思着再画几样草图出来,等日后让匠工慢慢研制。
高粱酒、鱼干、马蹄铁、马鞍、水车、连弩这些东西都已经面世,接下来再制什么呢?
火药?李贤觉得眼下还没有搞出火药的必要,这玩意儿太过危险,万一提前泄漏出去,让敌人用到了李贤身上,那就闹了笑话。
玻璃?这倒是值得考虑,不过,首先需要寻找合适的粘土,然后制造出充分的高温,火候掌握不好的话,制出来的玻璃易碎,难以使用。
思来想去,还是肥皂容易制造。
这时候,可以算作清洁剂的分别为:淘米水以及草木灰、皂角,淘米水多用来洗澡,草木灰用来洗衣服,而皂角既可以洗衣服又可以洗澡。
神农本草经里头记载,所谓的皂角,便是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树所结的果实,貌似豆角,每个皂角里边有四十多个多个皂仁。
皂角算是日用品,在汉时的不少商铺中已经作为商品销售。
李贤要做的自然不是普通的皂角,而是面向贵族的有香味的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