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102部分

第102部分(1 / 2)

>

如此急‘色’的神态自然惹得糜缳嗔怒不已,不过,‘女’为悦己者容,如痴如醉的李贤还是满足了糜缳的“虚荣心”。

接下来,李贤又在昌平附近待了三日,终于等到了孔融收兵的军令。

陶谦与孔融缔结盟约之后,双方人马相约共收刀兵,互不再犯。

如今,退兵的时限已到,孔融自然不想食言而‘肥’。

其实,按照孔融的意思,是想与陶谦守望互助,共御曹‘操’的,只不过,一心守成的陶谦不想招惹曹‘操’,才拒绝了孔融的好意。

对此,李贤嗤之以鼻,他记得很清楚,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死在了徐州郡,而曹‘操’打着为父寻仇的旗号杀入徐州,若不是陈登与吕布在后方给了曹‘操’一刀,这徐州说不定就换了主人,也绝不会有刘备什么事儿!

相反,历史上,孔融是败在了袁绍手中,与曹‘操’干系不大。

不过,如今李贤穿越而来,又在乐安国内与曹‘操’结下了大仇,只怕,历史已经有了改变。

睚眦必报的曹‘操’肯定会先于袁绍攻打北海国!

至于何时曹军抵达,想必就在袁术兵败之后,曹‘操’绝不会等待太久。

袁术何时兵败?李贤记得大概就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

用不了多久,自立为帝的袁术就会落得一个兵败病亡的下场。

也就是说,李贤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到时候,大举入侵的曹军肯定来势汹汹。

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曹军,按照孔融的意思,东莱军与北海军分别驻扎在北海国的西、北两座城池:剧县、朱虚。

从平昌到剧县还有两百多里的路程,大军整顿一番便出发了。

与太史慈分道扬镳之际,太史慈拍着李贤的肩膀,道:“维中,以后若是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只要我太史慈有一口气在,绝不负你”。

有这一句话,比得了几千兵马还要过瘾,李贤大喜,他也笑道:“这话我也同样送给你,你我兄弟之间荣辱与共!”

“荣辱与共!”

到了这种时候,无论是太史慈还是李贤都已经站稳了脚跟,他们不怕孔融秋后算账,因为他们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

只要孔融没有发疯,他就不敢自毁长城。

过往的经验说明,北海国离不开李贤的东莱军,也离不开太史慈的北海军。

这两股人马,缺少谁都不行。

两军分离之后,一万三千名东莱军卒踏在黄褐‘色’的土地上,气势骇人。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徐和麾下的军卒也渐渐适应了东莱军的军纪氛围,小的习惯秉‘性’虽然一时难以改进,可大的恶‘性’却已经完全杜绝了。

沿途间,行军赶路的时间最是无聊,可军卒们却毫无怨言。

在闲暇的时间,李贤已经兑现了诺言,论功行赏,每一名军卒都得到了与其匹配的犒赏。

此时,老卒身上都是沉甸甸的,装满了钱财。

这等情景看得新卒眼热不已,他们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东莱军军纪颇佳,士卒手中又有银钱,所以他们从不做些强买强卖的事情。

一来二去,东莱军秋毫无犯的说法也就传扬开来。

此番,从平昌城开赴剧县,沿途间的乡民百姓俱是夹道欢迎。

李贤及其麾下的东莱军在等闲百姓心中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常胜军。

管亥麾下黄巾号称十万,兵围都昌,最后还不是被李贤一击破之?

卞喜、卞南两兄弟阵斩兖州刺史刘岱,何等的猖狂?到头来还是双双惨死在李贤手中。

曹‘操’麾下大将太史慈,杀的刘备丢盔卸甲,落荒而逃,如此英雄,却也败在了李贤手中。

陶谦次子陶应,原本想趁着李贤不在是时候敲个竹杠,哪曾想又被东莱军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上述这几场战事,彻底扭转了北海国内无强军的观点。

无论郡国内外,提起李贤,提起李贤的东莱军所有人都会赞一声“‘精’兵强将”。

百姓拥戴的场景李贤早已经习以为常,可初次见到的糜缳却显得十分惊异。

在徐州郡内,平民百姓对官军可是畏之如虎的,像这等拥戴欢呼的情景绝不会出现!

这李贤到底用了什么手段,竟然尽收民心!

糜缳不禁琢磨着,如果孔融看到了这一幕,会不会生出别样的想法。

沿途间,不断地有能人异士试图加入军中。

跟着李都尉就有可能升官发财,这样的美事,谁不想试试?

李贤不想打击乡民参军的积极‘性’,只要能够通过遴选,便一概收取。

就这么行进间,等到东莱军抵达剧县的时候,一万三千人的兵马又多出了六百人。

多出来的这些人马全都是半途间加入的,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看家本领。

或是‘精’于‘射’术,或者气力惊人,总之,个个实力不凡。

都尉与长史截然不同,李贤身兼长史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人前来投靠,可现在,高升做了都尉,投奔李贤的人群便趋之如骛,数不胜数,这就是权力地位带来的好处。

。。。

第二百二十四章徐和归心

剧县,一万多名东莱军卒兵分四营在城外驻扎下来。

徐和的兵马最多,足足有七千人,他们俱是黄巾老卒,单兵厮杀经验丰富,可战阵配合却较为生疏。之前,大军忙着奔‘波’、厮杀,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来训练,可现在,大军驻扎在剧县,摆明了是要长期驻守,这样的情况下,徐和觉得有必要恳请李贤派人过来协助训练。

击溃徐州军的时候,徐和的兵马自始至终都待在城内,没有参与战事,可立在城上,李贤麾下军马的犀利程度还是让人大开眼界。

攻时猛若闪电,守时稳若泰山,进可攻退可守,徐和扪心自问,即便他麾下的兵卒数量要超过李贤三营人马的总和,可真要是上阵厮杀,他不如李贤!

大胜徐州军,战后论功行赏,李贤并没有厚此薄彼,即便徐和麾下军卒未能上阵厮杀,可每人还是得到了一百枚铜钱的赏赐。

明明什么事情没有做,却依旧得到了价值不菲的赏钱,这让徐和麾下的兵卒颇为感动。

过往的日子里,大家过惯了强取豪夺的日子,像今日这般无功受禄的情形却是第一次遇到过。

当然了,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北海相孔融亲笔书写的犒赏文书中,徐和榜上有名,成了货真价实的大汉将官。

原本浮萍一般没有根基,没有归属感的徐和终于稳下心来,尤其是在见识到了李贤的实力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出要拔‘腿’走人的事情。

介亭募兵的情景众人虽然没有人亲眼目睹,可从新卒口中还是能够听出个十之八九。

七中一的比率呀,东莱军遴选兵员如此之难,只有脑子被驴踢到的人才会在这时候离开军中。

之前,大家伙儿迫于无奈,落草为寇,那也是为了能够潇洒快活,现如今,有了更好的选择,谁还愿意继续做那无本的买卖?且不说丢尽了祖宗的脸面,便是终日里老鼠一般逃窜不已就让人烦透了。

跟在徐和麾下,虽然与李贤的嫡系泾渭分明,可大家拿的俸禄都是一样的。

李贤也曾许诺过,上阵杀敌,不分军营,有功便赏,绝不会克扣半分。

李贤的信誉众人还是信的过的。

当然了,东莱军是凭借军牌发放月俸的,军牌的等级越高,军卒可以领到的钱粮就越多。

徐和麾下的军卒对军牌眼热不已,他们找到徐和,吵着也想要那个挂在腰间的牌牌。

徐和知道,一旦挂上这牌子,日后再想摘下来可就难了!

这军牌可不简简单单是身份的象征,它更是李贤收拢人心的手段,只要军卒被军牌代表的犒赏制度吸引,以后徐和再想拉拢兵马单干的话,只怕就难于上青天了。

怎么办?是主动接受,还是像以前那般谨守本分,与其他兵马井水不犯河水?

徐和也明白,如果他再这么封闭下去,受到大军排挤这是早晚的事情,而他麾下的军卒想必也会怨气冲天。

日后其他各营人马再立战功的话,徐和难道还要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

那样的话,不患寡而患不均,战后再次论功行赏,徐和麾下肯定会闹出事端。

与其等到麾下部众离心离德,倒不如识趣点,趁早向李贤‘交’心!

徐和也是个人物,下了决心之后,他当即带着整理出的兵员名册快步来到李贤府外。

如今李贤官居高位,自然不能像之前那样住的的简单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