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95部分

第95部分(1 / 2)

>

陶应额头的冷汗清晰可见,只是他犹自强忍着,没有逃窜而去。

不论其他,单是这份胆‘色’,也算值得人钦佩。

胡庸骂骂咧咧的,挡在他前头的敌卒死状最惨,不是被开膛破肚,就是被削去了头颅。

反观周仓,他的招数就斯文多了。

咽喉、‘胸’腹要害,只是一刀毙命,绝不需要第二刀。

两个杀神硬生生击溃徐州军的中军防线。

六百名督战队、六百名中军护卫死伤惨重,依旧坚持抵挡在陶应身前的人马只剩下了四百多人。

也就是说,整整八百人死在了东莱军的攻势之下。

阵亡了六成的兵力,徐州军依旧未曾溃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时候,陶应身后二十步远的地方,三千名后军士卒正在狂奔而至。

只要中军再坚持短短的一小会儿,一旦这三千名冲到陶应身边,东莱军的斩首计划就失败了。

“二公子,援军来了,后军来了,咱们有救了!”

耳畔传来亲卫惊喜莫名的呼声,陶应强撑着不去回头观望,他佯作镇定地说道:“喔,我早已经知晓了”。

话说的简单,只可惜,颤抖的嗓音已经说出了陶应的‘激’动之情。

徐州军的援军到了?

胡庸与周仓大为恼怒,眼瞅着就要大功告成,绝不能功亏一篑。

身后的两营人马已经冲得筋疲力尽,之所以犹能保持攻势不衰,不过是那股亢奋的情绪在支撑着罢了。

一旦‘胸’口的那股气卸下来,东莱军再想斩杀陶应可就难了。

紧要关头,周仓冷哼一声,他一把夺过一杆长枪,然后往着陶应所在的位置投掷而出。

“嘿!”

心有灵犀一般,胡庸也夺过一柄长刀,他也掷出了刀刃。

“呼呼”

陶应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周仓、胡庸二人,眼下,陡然遇袭,他第一反应就是打马后逃。

只可惜,无论是长枪还是长刀来得都太快,快到马匹无法作出及时反应。

‘抽’刀拦阻绝对是拦不住的,拦了一支,势必会被另外一支击中。

稍作权衡,陶应还是‘性’命为先,他一个懒驴打滚,翻身下马,这才躲过了周仓与胡庸的必杀一击。

胡庸见状颇为失望,当下只得愤怒地咆哮一声,将满腔怒火发泄到了对面的敌卒身上。

周仓一击未奏效,并没有太过遗憾,他看到陶应下马躲避,当即灵机一动,狂呼道:“陶应已死,贼帅已死,东莱军,杀!”

四周的东莱军卒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却都是群起响应:“陶应已死,贼帅已亡,杀!”

胡庸可不是傻子,他脑筋一转,也急忙呼喝起来:“陶应死了,快杀呀”。

一时间,“陶应已亡”的声音直冲云霄。

马下的陶应摔的七晕八素,正要爬上马背,闻言不禁一愣,怎么回事?自己明明活的好好的,怎么北海军却说自己死了?

“二公子,快快上马,快快上马!”

“主帅尚在,二公子尚在!”

听到‘侍’卫呼喝,陶应才一个‘激’灵醒悟起来。

他娘的,感情北海军玩的是攻心计。

远处的徐州兵马看不清楚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只知道一伙东莱军正在与陶应的护卫‘激’烈的厮杀,至于战况如何,没有人知晓。

眼下,东莱军齐声呼喝,顿时让人深信不疑。

陶应死了,二公子死了!这可如何是好?

原本因为曹时、曹良二人身死就惶恐不已的徐州军当即一溃千里,连带着后续的四千人马也闻风而逃。

连陶应都死了,这仗再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考虑如何向陶谦‘交’待才是正经事!

太史慈大喜过望,他带着麾下兵马一路穷追猛打,愣是不给徐州军停留整兵的机会。

城头的李贤见状松了口气,无论陶应是生是死,战局已定。

徐州军败了!

即便陶应打马而立,竭力呼喊着,“我还在,我没有死!”

可是,前方溃逃的军卒们却对此置若罔闻,一队队盔甲不整的军卒从两旁狂奔急退。

身后的援军堪堪来到陶应身边,却也被溃卒冲的‘乱’了方阵。

“二公子,撤吧!”

“前军已‘乱’,敌军士气正盛,避其锋芒,缓缓图之才是上策呀!”

陶应咬牙切齿,他望着城头的方向,陡然发出一声怒吼:“李贤,我誓杀汝!”

大局已定!周仓与胡庸对视一笑,两人奋起余勇领着两营人马对徐州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这一次,陶应终于还是撤离了。

人心惶惶之下,即便徐州军数量并未削减多少,可将无战心,兵无战意,再坚持下去毫无意义,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

第二百一十五章战争不是目的

平昌城一役,东莱军折损兵马八百人,其中多是‘精’锐老卒,北海军伤亡过千,最‘精’锐的三百名铁甲军只有二十一人死亡,反观陶应麾下的徐州军,从战前的两万人,足足锐减到了一万人,其中,被东莱军俘虏两千多人,另有四千余人被击杀当场,剩下来还有两千多名兵卒以为陶应真的死了,畏惧之下他们不敢回返徐州,逃窜的不知所踪。

一番苦战,北海军与东莱军俱是疲惫不堪,他们在城内休整了三日才缓过劲来。

清点战果,除却徒耗口粮的俘虏之外,一共盘点出长枪三千柄、角弓五百具,皮甲八百副,另有粮秣三百石,铜钱九百贯,以及装满了三大车的其他碎碎零零的东西。

这么多的军械价值不菲,不过,李贤与太史慈却没有半点据为己有的意图,他们一致同意对半平分。

东莱军虽然啃的是硬骨头,可若不是太史慈的北海军及时出城援助,一旦徐州军完成合围,背嵬营与正兵营的兵马能够坚持到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从这层面来讲,北海军立下的功劳也很是重要。

无论战利品价值多少,两方共同分润,倒也算是公平合理。

当然了,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北海军总归是胜了。

李贤的连胜纪录也得以持续下去,只不过,他麾下的三营兵马仅剩四千人。

要知道,北伐乐安国之前,李贤麾下可是有五千多人马,与卞喜、于禁、夏侯渊等人连番厮杀过后,东莱军折损了一千五百多人,若不是徐庶再三建议,东莱军缺额的军卒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热门

对于李贤来说,每阵亡一名老卒,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因为,自始至终,东莱军奉行的都是‘精’兵政策,李贤相信兵在‘精’而不再多。

不过,随着徐和举兵来投,李贤必须考虑到势力平衡的因素,想来也是,如果他这个堂堂的郡国长史,实际掌握的兵马只有寥寥几千人,甚至还比不上自家的部将,这样的话,肯定会有人生出别样的心思。

那些对李贤的不满的人,说不定会试图拉拢徐和,分化他的部将。

七千人马呀,只要成功拉拢一批,对李贤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反观东莱军,军卒俱是‘精’锐,可数量却远远形不成威慑力,在动辄过万兵马的东汉末年,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了。

于是乎,李贤再三考虑之后,还是采纳了徐庶的意见,尽可能的增强自身实力。

南下昌平之前,若不是从被俘的曹军之中遴选吸收了一千人,东莱军根本就凑不齐五千的数目。

如今,一战过后,李贤又面临征召兵卒的苦恼。

到底该扩编多少人?

昌平大捷的消息早已经快马报到了都昌城中,这时候,想必郡国上下都在庆祝这值得纪念的一刻。

北海国终于不再是往日里任人欺凌的弱者了!

事实也是如此,郡府之中,看罢捷报,孔融顿时仰天大笑,道:“从今往后,看谁还敢再小觑我孔文举!”

厅内,一众官吏俱是喜上眉梢,无论如何,北海军大胜,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挺’起腰杆说话,总比陪着小心、战战兢兢的说话来的舒服。

等到无人之际,孔融热泪盈眶,情至深处,不能自已。

像这等扬眉吐气的日子,往日里孔融从未感受过。

就算陶谦执掌徐州大权的时候,他对北海国的战力也是嗤之以鼻,现如今,太史慈、李贤用绝对实力击溃了两万徐州兵,这等于告诉天下人,北海国再也不是军力薄弱的那个北海国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