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61部分

第61部分(2 / 2)

什么叫自领?就是说,曹操在没有任何朝廷任命的情况下在兖州占山为王,对着天下人说,这兖州是我曹操的了,谁他娘的也别动,谁动我就砍死谁!

向来惟朝廷马首是瞻的孔融得知之后自然痛骂曹操,说其是朝之奸贼。

为此,孔融特意把李贤从夷安唤到都昌,询计问策。

“维中啊,青州黄巾嚣张跋扈,肆意妄为,连刺史刘岱都葬身贼手,我打算派兵剿匪,不知道你意欲何为呀?”

“黄巾号称百万,不过,据我所知,可战之兵不过三成,北海若是有心剿寇,只要派一大将小心行事,区区黄巾根本不足为惧”

“维中似乎话中有话,有什么顾虑不妨一并说来”

李贤微微颌首,嘴里道:“据我所知,东郡郡守曹操曹孟德自领兖州牧,济北相鲍信等人大为拥戴,而袁绍与曹操为至交好友,如果我们贸然出兵,怕是会同时得罪这两位呀”。

孔融明白李贤的意思,眼下曹操正在与黄巾军浴血搏杀,如果这时候北海军出击,很有些摘桃子、捡便宜的嫌疑,单单一个曹操也就罢了,偏偏河北的袁绍也不是个善茬,倘若过了黄河,北海军就要直面袁绍兵锋了。

那时候,向来不以军力见长的北海国拿什么抵挡袁绍与曹操的两面夹击?

指望徐州的陶谦?

孔融叹了口气,道:“天子大权旁落,各地州牧名为朝廷官吏,实际却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我孔融枉为圣人嫡亲,却不能为君上分忧,实在有辱门风呀”。

“使君何处此言,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使君身居庙堂之远,能够竭力为民谋利,这已经算是难得的忠臣了,若是天下州牧人人如此,百姓安居乐业,黄巾又怎么会三番两次剿而复起?”

孔融深深地看了李贤一眼,嘴里道:“维中,那按照你的意思,我只能看着贼子猖狂、乱臣无道,却无能为力?”

李贤连连摇头,笑道:“我有一计,可使得使君无需一兵一卒便可收取青州民心!”

孔融好名,但凡是有利于自己声望的事情,他都显得极为热忱。

此时,听说李贤有妙计献出,孔融大喜,嘴里道:“快快说来!”

“敢问使君,我北海郡内可有余粮?”

孔融皱起眉头,嘴里道:“除却黄巾滋扰那一次,我北海国向来平安无事,粮秣自然是有的”。

“若是救济十万流民,可以坚持多久?”

流民向来为官府忌讳,只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挣扎在死亡线上,早已经漠视了国法律法,只要有可能,他们便会为了一丝生机去搏杀,去劫掠。

这样一颗随时可能引燃的炸弹,谁也不想放在自己身边。

便是自诩爱民如子的孔融都不想过多招惹流民,毕竟,付出与收获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是太过悬殊。

孔融虽然是个书生,却也知道不可好高骛远,而且听李贤这语气,好像人数还在十万开外!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整个北海国内也不过有人口六十万而已。

真要是涌来十万流民,那放到什么地方安置?谁来管理他们?

在孔融心目中,北海国内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已经是一处难得的人间乐土了,他可不想让一帮外来流民坏了这样的大好局面。

救济流民?几百名几千名也就罢了,真要是超过了一万之数,绝对是一件令人头痛至极的事情。

如果是其他人,孔融早就大声呵斥,把他驱逐出去了,可面对李贤,他却不好发火,“我北海国内粮秣有的是,除却百姓日常所用的粮秣之外,别说是十万人,就算是二十万人都足够食用个一年半载的,不过,流民一事事关重大,须得三思而后行”。

李贤看穿了孔融的顾虑,这位孔北海就是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既想要名声,又不想付出代价。

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在太平年月也就罢了,凭借孔夫子积攒的声望,兴许没有人会刻意的针对孔融。

可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所谓的名门望族都抵不上兵强马壮来的实在。

真正到了刀剑相向的战场上,谁去在意你的身份?

后世里,曹操要是在意孔融的名望,就不会逼死他,袁绍要是避讳孔融的声望,又怎么会攻伐他的北海国?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自古皆然。

李贤深吁了口气,平整一番思绪,嘴里道:“使君宽心,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乡民们不会背井离乡,而且,据我所知,青州黄巾多数为本地百姓,剩下来谨守本分的乡民少之又少,只要使君一纸文书传檄天下,名利双收之事唾手可得!”

李贤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孔融不是蠢人,自然了解其中的意思,他迟疑一番过后,嘴里道:“倘若流民蜂拥而至,那又该如何是好?”

李贤挺起胸膛,嘴里道:“如果使君信得过我,可以把安置流民的事情交给我!”

“你?”

李贤颌首,道:“不错,我愿立下军令状!”

孔融陷入了沉思。

。。。

第一百四十六章未雨绸缪

拒绝李贤的要求?这样做,势必会伤害李贤的感情。

经过一年多的考验,孔融已经彻底把李贤视若心腹,李贤自己也很是争气,他治下的夷安县百姓富足,商贾众多,已经成为北海国内繁荣程度仅此于都昌城的所在了。

答应李贤?听上去,李贤的建议确实惠而不费,只是,流民是否可控?

思虑再三,对声望的渴求、对李贤的信赖还是战胜了疑惧,孔融缓缓颌首,嘴里道:“也罢,救济流民一事我便交由你全权处置,不过,你的东莱军须得抽调过来,这样我才能放心”。

孔融麾下的北海国南面与陶谦接壤,而孔陶两家私交甚好,把人马从夷安抽调往北,倒也不必担心陶谦会趁虚而入。

李贤欣然应允。

又商议了一番细节,李贤便告辞离去。

李贤走后,孔融深深地叹了口气,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觉得自己根本驾驭不了这个年轻的县令。

未及弱冠之龄便有五千强军在手,这对北海国究竟是福还是祸?

东莱军的勇猛之处,孔融早就亲眼目睹。

这样一柄利刃,一旦反噬,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经过一年多的了解,孔融察觉到李贤根本没有过多的心思,他既没有到处勾连豪强,也没有大肆扩兵备武,只是安安稳稳地在夷安发展内政,精简兵马。

据说,吞并夷安守军之后,原本李贤的兵马早已经超过了五千之数,可后来却被他想法设法淘汰了不少的老弱病残,使得兵马保持在五千的数目。

如此谨守本分,倒是令孔融大为满意。

不过,随着李贤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让孔融彻夜难眠。

现在的李贤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实力得到更多,然而,孔融能够继续给他的东西却很少。

长此以往,谁也不敢肯定李贤会做出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候,孔融才有些理解“赏无可赏”的概念。

怎么办?

自古以来,拉拢人心的方式无非三种,要么联姻,要么赏钱,要么赐权。

李贤背后有糜氏的支援,又从黄巾手中夺了那么多的钱货,钱货对他来说是最不欠缺的东西。

赐权?李贤未及弱冠,便已经是一县之令,这可是等闲人奋斗一辈子也望尘莫及的差事,再行犒赏的话,等他立下功劳,孔融拿什么来赏?他总不能退位让贤,让李贤掌管北海国吧?

为长远打算,孔融不敢一下子把李贤提拔的太快,那样的话,对谁都没有好处。

钱和权都不能大展拳脚,那剩下来的只有联姻这个手段了。

孔融开始琢磨,自家的亲族中有谁的闺女待嫁闺中……

有了孔融的准许,李贤很快便将兵马从夷安调到了都昌城外。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贤麾下已经有五千人马,分别隶属四营,其中最为核心精锐的正兵营由李贤亲自统领,李贤不在时,负责统领背矛士的胡庸便掌管军权,其余三营人马分别由胡七、周仓、徐盛掌管。

此番大军开拨,李贤留下了胡七,让他坐镇夷安,负责县城的防卫事宜。

胡七胆大心细,属于跟随李贤较早的人马。

跟随李贤之前,胡七只不过是介亭游缴所内的一个头目,手里虽然有不少钱货,可却压根也没想到自己也能够有执掌千余兵马的那一天。

后来,李贤宰了猪扒皮,自己做了游缴,胡七便把宝押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