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己看到想看的东西,反而挣得一头雾水,先撤了,回去绣花吧!不在这里当发光体,下次想办法看到陈须手中缣帛上的内容。
回到自己的院子里,拿出那个绣了一半的作品,绣的是一株盛开的兰花,这是给自己的枕套,当初几针下去就缝了一个里面装满晒干的花草的枕头,睡上去的感觉舒服是舒服但就是和榻上的其他有着刺绣的东西特别的不搭,特破坏正题,于是她想反正都要练习绣花,干脆就自己绣个枕套,自己的技术确实不如别人,绣不了那么好的,那就想花样,我们输人不输仗就按那个味道选择了兰花,不能太丢人了。
绣了可能有两个小时也就一个时辰眼睛有点累,就放下,让人去书房取那个山海经来,继续上次的念给我听,这可是真人声版的阅读器啊!不过可怜的就是她每念一句我自己就要在心里琢磨它的意思,然后翻译出来,可悲的是我这个文言文极差的人,现在已经比较快的翻译了,我的语文老师知道该有多高兴啊!
而这个认识字的,又合适给我念的人是哪个笑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怪老头的弟子,也不知道那个老头在干嘛,从那天后他常常隔三差五的就把这个女孩丢在他们家,这女孩叫齐林,比她这个身子大两岁,却是成熟的不像样。
就这样过着浑水摸鱼的日子,转眼就到了我这个身子的生辰,今天一过就11了,在等几天我就要进宫给刘彻当童养媳了。
都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作者有话要说:缣帛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 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以及其后的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这些都是简牍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古代文献中有关帛书的记载,也大都是与皇家、贵族藏书有关的。
☆、第 16 章
一早起来就被阿喜打扮的特喜庆,虽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但是人家说长公主吩咐了,说今日是翁主的生辰要很喜庆,但是您可以在这范围内选择,可惜我说一句她们就反驳比如我说一句那件襦裙不错,身后的人就会说不够大气,说这耳环不错她们就会说不够喜庆,于是什么话也不说了,乖乖的当芭比。
而终于装扮完事,又被这些人众星拱月之势被人送上高坐,然后院里的下人都排好队给我请安,祝福我。然后阿乐端着一个用红布掩盖的盘子就上来了,行了个礼后,把红布掀开里面全是钱,这应该是赏钱吧!果然阿乐和阿喜把钱散给众人。
心想该完了吧!也该吃饭了吧!再不济你你面条也该给我上一碗吧!等他们将赏钱分完后,告退阿喜和阿乐才扶着我向大厅走去,不是吧!还要干什么?进了大厅,我的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已经在那里了。
原来是风俗,孩子还为成年前的生辰并不会大办,而过了十岁后的每一次生日都要自己至亲之人亲自训诫以及祝贺,表示你有长大一岁就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了。
终于是做完了这件事,该是结束了吧!我可以回房了吗?刚起身就被馆陶公主牵着和众人一起走向饭厅。
原来是要和他们一起吃啊,以往都是单独吃的,因为每个人的作息时间不同,而今日是为了我生辰才在一起的吧!扫了一眼饭桌,菜名全都是好彩头的菜,可是我却没有见到面,这个时代的人难道过生日不吃长寿面,当初在窦太后的寿宴上也没有见过面,以为那个面只是过寿的人吃,而今天我一大早起来就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更别说面了,虽然心中很疑惑但还是很淡定的吃饭,这个我不能问,不然会当作又犯病了,又去找那个奇怪的神棍,今天是我的生日不想见到奇怪的东西,太蹙眉头了。
过生日最好的就是可以收礼物,馆陶公主送我的是由很多颜色组成的玛瑙的一套饰品,爹送给我的是一匹小马驹,陈须送给我的是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儿,这应该是他费时的去收集来的吧!陈蟜送得一把琴,是专门让人寻找好得材料给我做的,只不过一把好琴注定要悔在我的手里。
(民间历来就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节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一般来说,长寿面整碗只有一根面条。吃的时候最好不要弄断。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还并没有长寿面。)
数日过,我要进宫了,要去当童养媳了,不过比一般的童养媳的待遇高多了,我可以带侍女一起,虽然在宫里不可能也是要亲手去做什么东西,但是在陌生的地方能有比较熟悉的人也是好得,而这次带去的两人是阿喜和阿乐。
这是在搬家吗?两辆大马车上都塞满了我的东西,我只想对馆陶公主说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宫里是有的是,只可能比您的更好,可惜她不听,在那段时间里不断的替我准备东西,也有了今日的成果这还是我爹和我一起劝过才精简的。
“爹,我走了!”
“去吧!月末爹来接你。”
“嗯,我等爹来!”
想到以后成婚后的就不能随便出宫,对比起来现在真好,只是去学校住宿去,每个月还有归学假的。看着陈午一身着素色锦袍在朝阳下站立,袖摆随风而飘动真的有点谪仙,那张普通的脸也让人看了就不会再忘记。
今日除了陈午没有亲自送我进宫,这个爹真的很排斥皇宫,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呢?其他人一大早就准备和送我去,很少进宫的陈须和陈蟜也是一起去。
在马车上被馆陶公主又再一次的反复提醒,让我记住有事去找外祖母,然后让人把信息传回家,不能让人欺负了,但也不能随便去欺负人…………从这几日开始她每天都要说几道,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虽然没有相隔千里,但是这是陈阿娇第一次离开家那么长得时间,很无聊的看着外面,突然看见陈须给我做了个鬼脸,这陈须啊骑在那大马上真是英姿飒爽啊!太帅了,像一个大将军,而陈蟜骑在马上也是一改以往那种文质彬彬的风格有一股白马王子的感觉,我也好像骑马啊!这种范儿我梦寐以求,更想知道那种骑着骏马奔驰在草原上的自由,以前的我虽然宅但除了看书还有一个爱好就飙车,只可惜没有真的飙过车,最多常常将自己的小电驴骑的很快,特别是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这种方法不劝用,容易出车祸)
哎~我连马都上不去,看着他们两兄弟骑马,真是眼馋,羡慕嫉妒恨,不想看陈须得意洋洋把窗布放下来盖好。
这一进宫就的呆好多年,我现在11岁还有5年成年,陈阿娇和刘彻结婚十数年后才被废的,也就是说我要在这个宫里至少是有15年以上,也就是说我至少要看15年的古装宫廷剧还只是一个频道无法换台。
刘彻7岁当上太子,也就明年,只是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了?谁当太子也不是皇帝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不过关键这刘家的太后啊都不是省油灯,典型例子就是吕后和那个窦太后。
进入了长乐宫早有人在那里等候我们了,一踏入那道宫门,我未来的日子基本上就不会有机会踏出来了。
“叩见皇太后。”陈须和陈蟜还未到达窦太后的面前就开始行正式大礼,而我本也想行礼的,却被馆陶公主给拉住了,只见她笑脸盈盈的看着那两兄弟行礼,这里边似乎有什么猫腻,我来到这里的大半年里除了上次的寿宴他们两兄弟进宫了其余的时候一次也未进过,原以为是因为男子不方便入内,可这情况不对。
他们俩跪了好一会儿,才听见窦太后出声:“哼~你们俩来干什么?”那张一直都是听慈爱的脸今日却是出奇的严肃,显而易见的还带着怒气。
“须和蟜是来向外祖母请罪的,今日外祖母不原谅孙儿们,孙儿们就不起来了。”
陈须和陈蟜说的那是异口同声啊!而且都表现的非常的委屈和倔强,他们俩是这么得罪了窦太后的啊?
“好啊!你们俩是来逼你们的外祖母的吗?刘嫖你带他们来干什么?”
被问到的馆陶公主还是那副笑脸,指了指陈须和陈蟜才说道:“他们俩要来送妹妹,女儿这么能拦住,至于他们想跪就等他们跪吧!正好让他们好好的赔罪,什么时候母后您的气消了才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