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盟约是用来干什么的? 盟约的签订不就是为了打破么?更何况,若暂时不能够挑拨陈氏与秦王之间的关系,那么“盟约”还是不必打破的 就算秦国知道了又能够怎么样? 现在秦国风雨飘摇的这种情况下,秦国敢悍然对赵国发起进攻么? 赵何觉着,秦国应当不会。 第131章最无解的计谋【6k二更,求订阅】 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而六国的国君还不曾知晓。 或许在他们的眼睛中,仅仅只是秦国换了一位国君而已。 赵国邯郸城 赵惠文王坐在大殿中,神色带着些许的思索,他在思考一个问题。 魏王大梁 天下形势风云变幻,昭襄王已然亲政了。 目前方才亲政所以看不出这位君王的风格到底是怎么样的,但魏王却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些许威胁 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无法言说。 他同样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陈氏在秦国的地位是真的非常稳固的么? 陈氏是真的不可抗衡的么? 有没有一种可能,可以挑拨陈氏与秦王之间的关系呢? 这一件事情他父亲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了,而如今却还没有做成,赵何的心中有些思考,他在想着要不要和其他几国合盟瓦解陈氏与秦王之间的信任呢? 当然,他知道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盟约。 因为没有人能够保证,当搏了命之后,那些原本的盟友会不会见到了自己的虚弱,而后趁机而入,将他给吞并了。 这一点在礼乐崩坏的如今,已经不是少见的事情了。 当然,没有原本的历史轨迹中那么严重。 毕竟张仪没有做出来原本在历史中那样的事情比如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答应了楚怀王的事情,最后却不兑现承诺的事情 若是说战国时期对于“礼崩”这件事情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是谁,一般人们的心里都会浮现出来两个名字。 要不要改善与其他几国,尤其是与赵国的关系,从而能够合盟伐秦呢? 或者说不是伐秦,而是“抵抗”秦国,至少也让秦国不要像之前那样不断的扩张了。 若这一次没有任何私心的话,或许还是能够做到的. 六国加在一起,打不过秦国难道还不能勉强对抗么?大家就拼着看谁先死 他们有六个国家,总不至于比秦国先死吧? 第一个,孙膑。 第二个,张仪。 孙膑对于“礼崩”的“贡献”在于战争方面。 在他出现之前,虽然大家打仗也没有多么讲究了,但毕竟没有那么多的“计谋”,但孙膑的出现彻底的打破了这个场面人们开始玩“战术”了。 当“计谋”出现在战场上,原本的“礼战”之名就被掀下来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但或许魏王忽略了一件事情。 秦国唯有一国,所以能够用出全部的实力和力气,哪怕是以搏命的姿态。 但六国是六个国家的合盟,无论如何都会有“六颗心”的存在,他们无法搏命,因为命有六条,先搏谁的命? 或许谁领头,便是先搏谁的命? 若是这样,谁敢领头呢? 那为什么张仪的名声没有司马懿臭呢? 其一,因为张仪做的事情没有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且秦国十分给力,最后一统天下。 其二,张仪本身就处于一个混乱的、礼乐崩坏的年代,在这个时代里面,好似出现什么事情都能够被人原谅一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 若是司马氏指着洛水发誓之后一统天下,然后最后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且连续四五代君王都十分雄才大略,最后按着“五胡”的脑袋锤的话,那“晋”的名声或许也不会有那么臭. 人们开始只在意战争的“结果”,而不注重战争的“礼”。 这是礼崩的第一步。 而第二个,也是最严重的、最具有破坏性的、最没有底线的、将“礼崩”彻底从暗中扯到了现实,将“礼崩”浮现到了方方面面的人,是张仪。 可以这么说,如果礼崩这一件事情的贡献值分成十分,孙膑占其二,张仪占其七,其余天下人共分余下的一。 为何? 当然了,以上纯属猜测,毕竟万事没有如果。 在这样礼崩乐坏的前提下,虽然“盟约”尚且还是可以让人相信的,但没有国君会冒着自己灭国的风险去赌。 于是,六国联盟的事情继续无限期的搁置了。 巩 新即位的周天子坐在大殿中,他比他的父亲、大父都要聪慧,当然也更加的自负。 因为张仪做的事情,实在是太.破底线了。 说的难听一点,张仪做的事情相当于后世某个指着洛水放屁天下闻的人做的事情。 他以一国之相的身份,在正式的、公开的外交场合以国家和君王的名义承诺的事情,没有做到,不仅没有做到,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做到。 他是没有什么“名声”可言的。 当然,张仪做的事情很符合“利益”,但却并不符合“礼”和“义”。 “令他们速速前来巩!” 一旁的内侍几乎是要被这位新天子的话语吓死了,令六国国君前来? 还是这种不耐烦的、命令的语气? 还只请了六国国君? 这位天子是觉着活得不耐烦了么? 他想要做的不仅仅是坐稳国君的位置,他更想要恢复周的荣光。 在这位新的周天子看来,他最大的阻碍和眼中钉并不是其余的六国,而是那正在冉冉升起的“秦国”,这才是邦周最大的敌人。 因为他觉着,其余六国的“王”都是不正规的,都是不合礼的,天下人都会斥责他们。 只要邦周强大起来,这些人不足为虑。 唯有秦不一样。 但他一个区区内侍,不敢反驳周天子的话语,只能用一种略带委婉的语气说道:“王上,诸国实力强大,且国事繁忙,想让他们前来邦周,只怕并不容易。” “且如此大张旗鼓的请六国国君前来觐见,但却不请秦王,是否会令秦王心中警惕?” “如今您方才即位,虽然不惧怕秦国,但却是否需要小心一些?毕竟秦国边境与我邦周相连,若秦国出兵,只怕您就危险了。” 内侍说的话很有水平,不说邦周实力弱小,周天子异想天开,只以“危险”来提醒周天子。 周天子心中一惊,这内侍说的倒是有道理。 秦国的“王”是他的大父亲自加封的,这是合乎礼法的,即便日后秦取代了邦周,邦周也没有任何可以在道义上指责秦的地方 不得不说,这位周天子的确是有些幼稚了。 他开始思考,该如何才能够给秦国制造一些阻碍。 思考了许久的周天子,终于想到了一个万全的办法,但这个办法仅仅是他还没有办法做到,需要六国的配合 他看着身边的内侍低声道:“去,传信于六国国君,便说孤有要事相商!” 诸多国君都收到了周天子的消息,所有人看着信件都有些思索。 周天子虽然蠢笨如驴,但这个主意却十分有用啊. 若是真的这样,秦王难道真的不会介意么? 若是介意的话,即便不立刻表露出来,也是一根刺,一根扎在秦王心中无法拔出的刺。 有了这一根刺的存在,秦王还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下一代的陈氏接触么? 他看着内侍说道:“那你觉着,应当如何?” 内侍低着头,轻声道:“不如王上修书送予诸国?这样动静既小,也不会引人注意,且可以让诸国的国君感到您的重视。” 周天子这才点头,颇为有些得意的说道:“不错,便按照你说的做吧!” 那内侍额头上的冷汗这才是逐渐的消退,而后松了口气。 周天子并不算是傻子,但却是一个愣头青。 只怕不会了吧. 如此,一定能够离间秦与陈氏! 昭襄王四年,冬。 周天子下诏,赐封陈氏爵为“公”,封于“官渡”,允其立国,另追封安国君陈野为“陈穆公”。 这一道诏书令天下人都感觉到了震惊,并且不理解这其中的含义。 因为他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开始带着众多国家纳贡了,所以这位“周天子”没有过苦日子,他过的全部都是像以前邦周辉煌时候一样的好日子。 且,秦国因为要散播自己的仁义之名,所以对“赦封”自己为“王”的邦周还是非常恭敬的。 至少每年秦王都会亲自写信送到巩,信中也十分谦卑。 也正是如此. 这位新继位的、年轻的周天子便以为,邦周依旧强大,依旧是这天下的共主。 并且是送到了嘴边的馅饼,若是不咬上一口,就像是白白的将自己的钱财送予他人一样白痴。 人们都开始讨论起来了这个事情。 尤其是咸阳城内。 秦国的国人一部分是愤怒的,另外一部分则是有些期待的。 秦王虽然仁义,但安国君陈野的仁义之名则更是远播,若“陈国”建立,新的国家和国君一定需要国人和民众吧?届时他们偷偷越过秦国的边境而去投靠安国君的后人。 毕竟“官渡”也就是“中牟”乃是真正的中原腹地,并且这里并不是周天子所掌握的地盘,是“赵国”的国土,周天子哪里来的那么大的权利,让赵国献出自己的土地呢? 然而更加令天下人震惊的事情出现了。 赵惠文王听了周天子的诏书之后当众表示,他很敬佩“陈穆公”陈野,同时也愿意让这样子一位若是生在当年邦周分封之时,一定能立国的贤才立国成为一国始祖。 “官渡”之城,他愿意献出。 令天下人震惊的消息还不止如此,与“官渡”接壤的魏国、韩、齐三国纷纷表示,一城之地对于陈氏来说简直是太过于简陋了,所以他们分别愿意拿出三座城池来。 这样他们便能够在立国之初就成为陈国之人了。 且—— 这样思考的人当中,不仅仅有普通的国人和民众,还有一部分兵卒。 他们同样带着思考的神色,因为立国之初一定有许多需要他们的地方,一定有许多战争吧? 毕竟要扩张自己的领土 加上“官渡”这座城池,加在一起一共是“十城”。 且都不是小城。 韩在鼎盛的时候也只是拥有三十座城池罢了.更何况,以陈氏的“声名”,只要他接受了“周天子”的赐封,那么振臂一会便是会有无数的贤才能人前来投靠。 且“陈国”处于中原几国的中央,即便是秦王暴怒之下想要征讨,也要先过了韩赵魏三国的这一关. 这对于陈氏来说几乎是一个天大的馅饼。 “陈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或许他的真实性比司马氏放屁要可信一点,但其可信程度甚至没有那个嘴里没有一句实话的“张仪”做出的承诺可信。 什么? 你说张仪的口中既然没有一句实话,那么怎么能够拿来和这个“承诺”比? 因为这个承诺本质上就是一把刀。 一把不需要付出任何东西的刀。 若“陈国”继续施行军功爵位制度,那么他们可以前往! 于是,消息更加传的沸沸扬扬了,所有人都在讨论陈氏是否会接受这件事情,陈氏是否会同意这件事情。 就连在章台宫端坐的嬴稷都开始隐隐约约有些担忧了。 毕竟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十座城池! 且先不说其他的,只是说一下四国分别拿出来的的这几座城池吧。 第一,城池中的官员是谁?民众是属于哪个国家的? 若是建立了所谓的陈国,伱从何处来兵卒?从何处来城防图?从何处来税收?从何处来官员?从何处来治理人员?从何来士卒?从何来粮草? 你用原本的治理人员? 你能给的东西比赵国这些大国还要多么? 立国为一国之君! 这样的诱惑,陈氏真的能够拒绝么? 这样的场景,在“桃花源”中的陈野自然也看到了,但陈野看到的、听到的第一瞬间,便是直接“呸”了一口。 在“桃花源”中,他的思维一直维持在一个巅峰的阶段,且他这么多年的见识和经验并没有消失。 陈野几乎是一下子就看穿了这计谋的阴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