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很闷,像阿文说的那样,我的闷其实是「闷SaO」。心里想的永远b别人多,这点我不否认。
其实我这个人??一直以来都不是会轻易靠近谁的人。
我不习惯让别人靠太近,也不习惯主动跟人交心。从高中以来都是这样。
我喜欢先默默观察别人,再决定要不要跟这个人当好朋友。
就连社群帐号,都是因为社团活动需要才办的。阿文再叫完我去帮忙陶艺社、美术社联展拍照之後,一直拱我办,说是两边社团都有人在要我的社群媒T。
那时候已经在流行IG了,但我开脸书帐号,是高二那年,更不用说IG了。
班上几个b较快熟网路世界的人早就从小学就开始玩,有了IG後更是恨不得直播24小时的生活。有的nV生每天自拍打卡,有的男生则会疯狂分享低俗迷因影片。
阿文是那种一开帐号就一天传三篇废文、四张自拍,还会疯狂留言问人「今天午餐吃什麽」、「你的大头贴背景拍到大婶啦哈哈哈」,像是用社群媒T在经营一家便利超商。
而我则安静得像潜水员。好友数不多,页面空空的,什麽都没有。
我不喜欢自拍,也不太标注朋友。
不过更多的是,我不喜欢在网路上表达太多情绪,对我来说,那些涂鸦墙只是流动的、无法留下痕迹的东西,甚至有点空泛,又或者说是空虚。我滑着别人的生活,就像拍照时看观景窗一样,专注,却刻意保持距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但在帮阿文拍完陶艺美术联展後,我发现我的心态好像不太一样了。
我先是喜欢在校园里拍些平凡的东西:在C场角落睡觉的胖橘猫、yAn光透过树叶的斑驳光影、走廊尽头的空教室,或者是雨後积水里倒映的天空。
我开始在拍照的时候找角度,抓取我称之为「实景中的情绪」的东西。
我这才感受到,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掌握情绪和时间感的练习。透过镜头,我可以观察这个世界,然後用我自己的节奏抓取这一倏忽的目光。
前面说到,我一直觉得,我跟林予恩这个人不太会有什麽交集。
但不知道为什麽,有天滑FB,我看到「你可能认识的人」里出现了林予恩。
那一瞬间我的手有点顿住。
那时候,我记得他是那个总是坐在教室角落的人,我们偶尔会聊天,但不多。但不知道为什麽,要加他的时候我还是犹豫了。
我先默默地观察起他的头贴。
他的头贴不是自拍,是一张他拍的截取图,是他专注盯着陶土胚的左侧脸,因为放大的关系有点模糊,但不得不说,他的五官即便是这样也是好看的,甚至可以?贵气?
我以为像他这种人不会放自己的照片,可能是自己的画、白sE或黑sE纯图片,或者是海边风景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我边这麽想,边点进去看他曾经的大头贴。
结果依序是:他自己画的海边、白sE纯图片、黑sE纯图片、一张海边风景照。
我忍不住噗嗤笑了一声。
我没立刻加他。
但没过几天,他反而先加了我。
那通知一跳出来,我脑袋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他怎麽会想加我?」
那天放学我跟阿文一起去便利商店,他正边喝无糖绿边滑手机,看我发呆便说:「欸,你是不是刚才在偷笑?」
我立刻否认:「哪有。」
他咬着x1管说:「你手机刚亮起来你嘴角就cH0U动,有妹子密你?」
「P啦,是脸书好友通知而已。」
「男的nV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一个同班的啦,没什麽??」
「谁?你这种闷SaO会因为谁加你偷笑啊?」
我愣了一下,然後装没听见,低头打开手机,点进林予恩的页面。
他没什麽贴文,偶尔分享画作,也有一些像是摄影展、画展转贴的连结,还有一篇写着:「画是主观的美,而摄影是虚实交错的美。」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有种奇妙的共鸣,像是找到了同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