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425部分

第425部分(2 / 2)

“而且,侯爷有意在江南兴建船厂,各位若是有意于此,也可以参与进来,做实业。具体的条文,会循天津现行之例,也就是宁船舶司负责培训工匠,并且提供技术,船厂则由各商家运营。”

杨敏的话如同一枚枚的重磅炸弹,让众人应接不暇,尤其是那些心思多的,甚至都想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做哪行了,听来听去,人眼啊,咋就都这么人呢?

海贸不用说了,财源滚滚的前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开拓计划则是厚积薄发,过程很艰辛,风险也很大,更加没有什么收益,可一旦发现新地图,那就鱼跃龙了;海贸和开拓进行的如火如荼,那么造船做实业的前景又岂能差得了?

新型的船舰彻底把福船甩在一边了,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有心急的人用原来那些福船过渡,也很快会换装的,船厂未来的火热场面,一样是可以预期的。

“海盗船可以租用,反正只是应个急,我想,也不会有人想买吧?呵呵。”杨敏笑了笑,众人也都在笑。

那些船怎么回事,两边都是心知肚明,就是江南人自己的船,要是在宁会议前听到这话,大伙儿难免会有些尴尬,可现在却都是一笑置之了。谁还不兴犯点错啊,何况,罪魁祸首都已伏诛,侯爷又大度不计较,谁还那么不开眼,上赶子提这事儿呢?

“新船的话,参与上疏的人都可以用分期付款的形式采买,因为支持朝廷政策的,都是义民。当然,在商言商,贷款买船也是需要抵押的,房产土地皆可,若是实在不够的话,只要能找到够资格的保人,也是可以的。”

“不错,在商言商,侯爷的信用,咱们是信得过的。”借钱要担保,这事儿本就天经地义,没人有异议。

“货物跟船差不多,也是可以赊欠,当然,这里指的货物,主要是针对要开设实业的人来说的,其他商品,江南都应有尽有,自然不假外求,可船厂规模扩大之后,木材难免就会出现缺口……”

“侯爷真是思虑周全啊。”有人感叹道。

“周全也谈不上,江南虽然物产丰富,可随着商贸的开展,将来的市场变化也是难以预期的,所以,这货物的借贷制度,也会在未来不断完善,各位,以及可以预期的众多后来者,都将会因此而受惠。”

杨敏说的,是转述自谢宏的原话,也是后者的真心话。尽管身为穿越者,可他却只是个半宅男,对经济什么的真心不是很熟,只能从后世的见闻中摘取片段,然后加以研讨之后,在天津试着实行。

效果好的就沿用,并且要求严嵩将其整理为正规条例,再发送到京城,由王守仁召集人加以总结完善;不好的自然就要弃用了,若是这些不好的政策造成了民众或商人的损失,则由天津的衙加以补偿。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谢宏也是着石头过河,只是本着的原则跟后世有所差异罢了。不过,这话听在江南人的耳中,引起的反应却大。

从前双方为敌,跟风众所闻所知,都是那些对谢宏不利的,诸如他心狠手辣,嚣张跋扈等等。可实际一接触之后,心狠手辣已经值得商榷了,毕竟他只诛杀了首恶,从犯一律没有追究。

而嚣张跋扈之类的,似乎也不能用以形容这位侯爷。跋扈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可从他身上,哪里有这样的迹象呢?

这些政策初听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意想不到,可听过解释之后,却是越琢磨越有深意。大伙儿也都是江南的菁英,多有才智高绝之士,可听了这些东西,别说修改了,连理解都要想了再想,以此类推,定策的那位侯爷是何等的睿智,眼光又是何等的深远啊。

智多近妖,出手大气,为人谦和,这就江南人对谢宏的最新印象了,而且,随着对新海政的了解,这印象还在不断的加深中。

“最后要说的就是人员方面的问题……”杨敏不但口才好,耐久力也不错,从知府衙一路说到码头,仍然是神奕奕的样子。

“首先,只有具备一定贡献度的人,才能从常藤书院招募人才,双方以雇佣形式发生关系,嗯,差不多就相当于官员聘请幕僚,这个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贡献度。”

“啊?”讲了这么久,江南人还是第一次这么整齐的发出质疑,用那么宝贵的贡献度去雇人?还要给予幕僚那样待遇?这事儿好像不是很地道诶。

''

'  '

第649章 够专业才是人才

第649章够专业才是人才

江南众人的反应与其说是质疑,还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惊呼。''

自古以来,一提及江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繁似锦,绿柳如烟的无边胜景,同样是文人如云,墨客胜雨的人杰地灵之所。这些印象并不是因为一两个人的追捧,也不是江南人的自吹自擂,而是来过这个繁华之地的人形成的共识。

江南人很明,纵观前世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朝堂之上,巨富之林,无不有他们的身影,宋、明两朝,如果不考虑外敌因素的话,更是可以说,他们是笑到了最后的。

南宋自不必说,万历年间开始,东林党也是独霸朝堂,在那之前,还没分裂的,以徐阶为首的江南士人们,早在嘉靖末年,就已经完成了这项丰功伟业。

不得不说,江南人在朝堂上的强势,除了地域优势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足够团结。这种团结一度给谢宏造成过困扰,让他不得不兵行险招,在京城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就去辽东开拓。

不过,这种团结却也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牢靠,中坚从来都是少数,大多数的人都是墙头草,参加政争的原因也很简单:跟风了就有可能获利,不跟风就不可能获利,反而可能有麻烦;反之来说,跟风了失败也不一定会被清算,不跟风就一定会被自己人暗算。

想通了这个道理,江南如今的形势就很明朗了,江南人很清楚,上疏开海,换来的是对方前事一笔勾销的承诺,也算是一种投名状;新海政中,冠军侯让利给他们,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努力开拓,并且依法纳税表示支持。

这其中的道理,和政治的套路相同,和生意的模式也没两样,无非就是遵照着,公平互利才能皆大欢喜的原则罢了。因此,这人员雇佣制度,就显得有些不和谐了。

江南人其实并没有担忧过人员问题,他们家里养的那些水手,固然在旅顺海战中损失惨重,剩下的很可能也多半都被俘虏了。可是,以眼下双方相对融洽的关系,那些俘虏可能会被发还回来也说不定。

即便旅顺不将那些俘虏发还回来,他们也不愁找不到人,会船,水好的渔民多着呢,就算江南找不到,去相邻的福建,或者更远的广东,这种人也多得是,而且还比江南本地人便宜呢。

要不是这俩地方贫苦渔民多,吕宋的那些侨民,以及南海多如牛的那些海盗又是从哪里来的?

至于高级一点的人才,那就是如同杨敏、王海这样的掌柜的了,这样的位置上,江南人更喜欢用家生子,即便不是从小养大的,也要入了家才能放心使用。

其实也不光是江南人这样,就连边镇的那些军将,也都喜欢把亲兵变成家丁,觉得成了父子兵,这样才能安心上阵。

再高一层,才是杨敏提到的幕僚。而幕僚也是有区分的,一种是高品大员养的那种,也就是所谓的清客,这种人一般都会有些才气名声,只是仕途不得志,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双方算是个互惠惠利的关系,一方出名气,另一方出钱财。

另一种则是官场的特有现象了,科举出身的官僚,一般都不太擅长搞实务,一是不会,二来也没那个力。背书背了大半辈子,好多人出仕的时候已经两鬓斑白,哪里还有那么多力去搞那些繁杂事务啊?

所以,地方官上任的时候,至少也得带个师爷,官职大的话,还得聘些文吏之类幕僚,然后官老爷就可以一盏清茶一壶酒,安享父母官生涯了。

可现在?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