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伤钦娴拿挥校幸膊幌敫?br />
又安抚了俩小只一阵子,赵红英叮嘱他们别乱跑,就老老实实待在学校里,千万别回公社。至于春丽那头倒是不用担心,强子已经往临县跑了一趟,叮嘱姐妹仨都别回来,起码在高考结束前,别回家。
喜宝弱弱的说:“我们程老师说,高考起码也要在十一月以后。”
“那就等十一月以后再回家,横竖我每个月都要来县里,到时候给你们送钱。”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俩小只当然得无条件听从。
目送赵红英离开学校后,喜宝和毛头对视一眼,齐齐的叹气:“去食堂吃饭吧。”
先回宿舍放挎包拿饭缸子,然后俩人一起去了食堂打饭。周六傍晚,食堂里的人特别少,毕竟大家伙儿都急赶着回家,仅有的几个也是以老师们为主。俩小只一面吃着一面时不时的搭个话,没留神程老师就坐到了他们身边。
“刚瞧见你们奶了,她来干啥?你俩咋不回去?”程老师也拿了个饭缸子,打了碗白米饭垫底,又在上头直接打了一荤一素两个菜,走过来坐到喜宝身边,随意的问着。
喜宝瞪圆了眼睛:“程老师,你为啥认得我小姑姑,还认得我奶?”
“因为你小姑姑是我嫂子,你奶我也见过好几次呀。”程老师笑眯眯的瞅着喜宝,“还没开学呢,我就在百货大楼碰巧见过她了,她还拜托我照顾你呢。对了,你的名字宋言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还是我起的呢!”
“哈?”喜宝一口饭含在嘴里,把两边的腮帮子涨得鼓鼓的,眼睛越瞪越大,好半响都没能回过神来。
“哦,我知道了,你是茂林和修竹的小姑姑啊!”毛头悟了。
程茂林和程修竹是小姑姑宋菊花的双胞胎儿子,他们比毛头和喜宝都大了一岁半,现在念高一。因为是走读的关系,又不是同个年纪的,平常也没啥来往,倒是宋菊花时常叫儿子帮着送点儿自家做的好吃的,总得来说,毛头跟这俩挺熟的,喜宝这边就淡了点儿。
说起来,老宋家还真有出双胞胎的习惯,茂林和修竹是双胞胎,这俩的名字据说也是程老师给起的,然后袁弟来又生了宋东和宋西,再有就是……
“程老师,程姑姑!我和喜宝也是双胞胎,龙凤胎!可为啥你只帮喜宝起名,不给我也起一个?宋社会一点儿也不好听。”
程老师:……
第069章
红旗公社。
所有干部齐聚一趟; 谈论恢复高考的消息。其实,消息传出来已经有段时间了; 但因为还未曾明确高考的时间; 始终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可已经下乡多年的知青们,却如同溺水者抓到了最后一根稻草一般; 拼命挣扎着也要死死抓住这次机会。
希望就在眼前; 也难怪他们乱了心神。
台上领导在讲话,台下各个生产队的大队长们却只低着头不吭声; 仅有个别人拿笔记录着什么,多半人都显得格外心不在焉。
十多年了; 最早下乡的那批老知青们; 已经在各个生产队待了十年以上。这些人几乎都结了婚生了孩子; 哪怕是后来的几批,也有不少人在队上安家落户。现在他们一走,留下一个个破碎家庭; 即便跟大队长们没啥亲戚关系,那也得帮着收拾扫尾。
不是拦着别人不让他们出息; 反正在场的所有人里头,没一个希望自家生产队出大学生的。当然,本地社员们例外。
领导也很无奈:“……虽然高考时间尚未确定; 可这事儿绝对是真实的,没人敢传出这种虚假消息来。另外,严禁任何人阻拦知青们报考,一旦考上; 绝不允许发生任何形式的阻拦。”
“如果有家庭有孩子呢?”底下的人问道。
“可以让对方先离开,等稳定下来后,允许带走家属。”领导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以及一个孩子。”
“只能带走一个孩子?”下面的人本来想问其他的,临了听得这话,惊讶的问道,“那其他孩子呢?”
“知青的孩子,最多只允许一人将户口迁回父亲或者母亲所在的故乡城市,并且必须是未婚且年纪小于十四岁的。”最后一项倒是无所谓,他们这儿最早接收的知青也就是十二三年前,唯一麻烦的就是只允许走一人。
底下的人彻底没话说了,这要是知青跟当地社员结合的,还能将孩子留给一方的老人帮着照顾,可要是两人都是知青呢?一个走一个留?
“走吧,都走吧,横竖现在勉强留下,将来总有一天他们还是会走的。”赵建设嘲讽的勾了勾嘴,别人他是不知道,他那堂弟媳妇儿,只怕是真的留不下来了。不过,他现在手上根本就没有名额,能不能离开就看姚燕红本人考不考得上大学了。
同样的工作会议,在广大农村公社到处上演着,内容形式都差不多,只是各人的反应不同而已。
一直到十月二十一日,在人们刚刚换上了秋衣秋裤不久后,国内各大媒体终于公布了关于恢复高考的准确消息。而他们省,将高考时间统一定为十二月十一日和十二日这两天举行。
冬季高考,不说后无来者,起码也是前无古人的。
因为时间卡得太紧了,哪怕是那些刚有消息传出,就立刻开始紧张准备的人们,也同样觉得时间紧迫。最最麻烦的是,他们连一本像模像样的复习材料都没有。
老宋家那头,因为出了春丽这个高中生的缘故,早先真的是门槛都要被人踩平了。一开始,赵红英只是觉得烦,后来也是真没法子了,索性叫强子往临县跑了一趟,问春丽要了高中课本的名字,回来告诉了大家。
然而,高中课本跟高考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眼下使用的所有教科书,都不是为了高考准备的,即便背得滚瓜烂熟,也一样考不到。最终还是曾校长写信回京市,让家里人帮着去打听了一番,才得知有一套数理化丛书相当适用,并想办法找人借到了前面两册,连夜抄好了寄过来。
曾校长倒是没藏私,他已经歇了高考的心,比起自个儿考上大学,他更希望能教导出几个大学生。因此,在小学、初中都停课的情况下,他自个儿在队上小学的空教室里开了个班,拿着两册书,边自个儿解答边跟其他知青讨论题目,并提供免费誊抄。
唯一可惜的是,也就这么薄薄的两册而已。
可甭管怎样,第七生产队倒是暂时稳定了下来,哪怕知青们都不干活了,起码也没再出啥乱子。
想念小孙女的赵红英,在又一次拿到汇款单之后,就领着张秀禾往县城里去了。
先取钱,再去县一中附属初中,赵红英婆媳两个很快就如愿的见到了毛头和喜宝,也正好碰到了程老师。
“菊花她小姑子!”赵红英格外熟稔的跟程老师打招呼,就是这称呼有些叫人牙疼。
好在程老师已经见过她好几回了,虽谈不上习惯却也不会惊讶了,忙笑盈盈的上来跟她打招呼:“宋老太来瞧孩子们?宋社会和宋言蹊同学都很不错,尤其是宋社会,他还是我们班的班长,协助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面对老师的夸赞,甭管是赵红英还是毛头,都看不出半分喜悦来,倒是张秀禾喜得见眉不见眼的。这当妈的,听人夸自家孩子,总是格外得高兴。这一高兴,张秀禾就忍不住坑孩子了:“瞧程老师您说的,毛头这孩子打小就特别熊,他要是不听话,你就打他,不然你告诉我,我回家叫他爸狠狠的抽他!”
毛头一脸震惊的看向他妈,忍不住扯了扯喜宝的手:“这是我亲妈吧?”
“是吧?”喜宝顺着毛头的话说下来,“应该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