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城也因此而被称为“工匠之城”。
这里已经有许多年未曾有过违规交易(比如强买强卖)的事故出现了。
这里是各大势力联合守护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工匠都是中立的或曰自由的。
所有的势力在它们初建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加入到这个联合中来,否则就会受到其它势力的联合绞杀。(――那个什么什么猴子实验的翻版。。。)
这里甚至有一个工匠行会还是什么东西,代表着这里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锻造师工会!”旁边就有人打断了老朱不负责任的讲述。
老刘定睛一瞧,打断老朱讲话的,是一个个头小小,造型新颖别致,外观华丽大方的机器人――也就是那种一看就知道没什么战斗力的服务型机器人。
“两位好!我叫更俗,是这里的导游,两位是慕名而来这里参观的吧?”
“差不多,是的。”
“哈哈,既然是初次来此,那就一定要上一上这里的城墙,看一看这座城市的轮廓!”
“很好看么?”
“看了您就知道了!包二位不虚此行,两位这边请!”小更手一摆,指向旁边的一个洞,洞里还有一个升降台,透明的玻璃门,门上涂着“观光”两个大字。
这里的城墙又高又厚,连带着城门也又深又长,像是开在山里的一条隧道,隧道的两旁,就有一个个的“山洞”开在旁边。
“回头再看,我们先进去逛逛。”
“哎两位不可,一定要初次来这里就上去看,这样才会有惊喜。进城以后再看,就没有那种感觉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观光台会不计成本地开在城门中间。”
“哦?真的很好看?”
“那是当然!”
“不会趁机害人吧?”
“瞧您说的!”
“那,咱们就去见识见识?”老斋很好奇地讲。老朱点点头,一脸的无所谓。
“两位这边请!”小更说着,便领着两人进了观光台。
***********
注1:以前的“装备”,“装甲”,“身体”,“零件”之类名词,都是随便混用的。不过在瀚州,这是不行的--虽然瀚州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准确地分辨出某一件东西到底是属于“装备”,还是属于“身体”的一部分(也就是“零件”)。
第143章 肉
本着入乡随俗的心理,朱刘二人随着小更走向观光台。
三人进去后,门关了。观光台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玻璃罐子形的电梯,里面只有若干按键闪烁,外面是墙壁,壁上有图,有柔和的光。观光观光,观的莫非就是这档子光?
老刘看着外面的全真图相,图上所表现的,是一副副的手套,各式各样的手套,每一副老刘正自看不出所以然来,忽听老朱问道:
“这壁上画的,可是手套的历史?”
“客官真是好眼力!这条壁上的画,正是这些年来从本城卖出去的手套中的精品。每一副手套,都足以代表本州手套工艺的最高水平与发展方向。这一只只的手套,仅能称之为精品,但若将这些著名的手套按时间排列开来,便如客官所言,成为了手套的历史。
咱们现在是低速提升,要到达最上面,还有一段时间,如果两位客官不嫌弃的话,不如让我来给二位介绍一番这些手套的历史如何?”
老朱喜道:“正有此意……”
老刘几人听到又要讲历史,都感到如鲠在喉,如蝇在耳,却又不好发作,只好一伙人混在一起偷偷地玩游戏,这些人有“木先生的消遣”做依仗,外人也无从发觉他们的小动作。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想到,这个曼恩器的名字中,“消遣”两字用得真是妥帖!这东西不正是他们无聊的时候拿来玩游戏“消遣”的么!
几人凑一起玩游戏,有心的,却也同时将外面的介绍听了个大概。乃知手套是与兵器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装备。
最初的兵器不外锺斧棍棒,大多有一根粗而长的把柄。握在以前的钢铁手掌之中,彼此的磨损相当的大,而且还容易打滑。
于是有人制造出一些较软,粘而涩的金属,命名为“肉”,附在手指手掌内部,这样一来,手掌与把柄的契合度增高,磨损变小,相当管用。
然而这些肉在方便了使用武器的同时,也给机器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发明了通用接口,将一块块的“肉”模块化,用的时候一块块地套在接口上,不用了就拆下来。
还有人则更进一步,用了另外的办法,将这些“肉”整个儿做到一块膜上,便成为了最初的手套,用的时候戴上,不用了取下,其与手的接合,全靠手套戴上去之后的紧缩,并不与手掌的内部结构发现交接。
这两种不同的办法,在后来,便发展为装备的两个发展发向:外挂,外套。(为了便于人类的理解,我们以人为例,外挂:比如耳环,鼻环什么的;外套:衣裤鞋帽什么的。应当注意一点:机器人由于“不怕疼”,所以外挂起来很容易,很流行,很泛滥。足以与“外套”并列。)
而“肉”这类金属,也在后来兴旺发达,成为瀚州有名的特产。往往一块“肉”的配方,就可以卖出天文数字。
有的人甚至会在全身上下都镶上一块块的“肉”,藉着“肉”的弹性与韧性,可以有效地对重击提供缓冲。
尤其是脚掌的肉,几乎是人脚一套,比手掌上的肉还要流行。因为走路的时候下面有肉提供缓冲,确实要减小许多上身的震荡与与之相应的机械损耗。
回到手套,最初的潮流过去后,人们发现手套的一个缺憾:由于“肉”很容易形变,所以很影响武器使用者的“手感”。
在某些时候(主要是那些需要精确感应的时候),肉的形变造成的那一点点误差,是足以致命的。
比如老刘,他若是戴上那时候的手套再去拆人,很可能就因为肉的形变,导致拆卸失败。拆卸失败的后果,就是对手趁机反击,老刘枉死。
(同样为了便于人类的理解,我们可以想像自己手上的肉全是死肉,没有任何感觉。如此一来,对“手感”的影响便显而易见了。)
为了弥补手套的这一缺憾,人们作了各种努力,最后在“肉的革命”中得到解决。
“肉的革命”顾名思义,就是对肉进行的大改良。是将肉进行纳米级的改造,做成了压电感应体。
如此一来,大家就可以通过电流电压的变化,感知“肉”的形变状况。(按人类的理解,就是从无知觉的死肉变成有知觉的活肉了。)
这种压电感应体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很苛刻,高温,重击,剧烈震荡,高压电等等,都可能使其失灵。
尤其重击与剧烈震荡一项,相当令人头疼。往往一次战斗下来,手套就活肉变死肉了。这样的手套,又被后人称为“一次性手套”。
为解决这一难题,有人想到将“一次性”改造为“N次性”,就是让“死肉”在一定的刺激下又再次成为“活肉”。
还有人则一直致力于增强手套的适应性,具体就是增强其耐高温,耐电击,耐重击能力。
在提高“肉”类的“耐久”(借用游戏名词,游戏达人都知道)的同时,还有人致力于增强其灵敏度。
这个时候,衣物等“外套”经过多年的发展,渐渐从最初用于抵抗打击的实用中衍化出“美观”的一支来。
人们用各种色彩的金属丝按一定规律织在一起,就成为一件件精致漂亮,上面有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