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不敢随随便便的打齐大郎的主意、抢张巧儿的夫婿。
张二郎也是经历了陈家抢婿一事,才意识到他们家必须想办法强大起来,意识到张大海既然已经不在了,他们兄弟俩就必须担起保护母亲和妹妹的责任。所以张二郎得知顾氏的意图后,经过反复的思虑最终决定“牺牲”他一人、换取张家的强大!
因此张二郎一见张大郎沉默不语、知道张大郎心里还是很难受,很快就挑了些好话来宽他的心:“大哥,你别老是觉得我过继给堂叔公是件坏事!你仔细想想,只要把我过继到堂叔公家、继承了他的家业,将来你我金榜题名后就不怕谋不到好差事了!”
“你说就算将来我们高中了、有了钱打点各路关系谋个好差事,那也得有替我们搭桥牵线的人,我们才能寻到门路啊!到时候你和我都一并有了出息,谁还敢欺负娘和阿妹?兴许我成了堂叔公家的孙少爷后,还能帮齐衡也谋个好差事呢!”
张二郎故意把一切事情都说得很轻松,说完还不忘打趣了张大郎的亲事一句:“至于堂叔婆提的那桩用来交换的亲事,你大可先偷偷的去瞧一瞧那顾家小娘子,人相看中意了咱再应下这桩亲事!要是大哥你不中意顾家小娘子,那这门亲事我们就不结了!”
张大郎默默的听着张二郎兴致高涨的憧憬未来,也明白张二郎说的句句在理———官场的黑暗虽然张大郎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他好歹上京赶考了一回、或多或少的耳闻目睹了一些,明白像他们这样毫无背景的穷小子,高中后别说是平步青云了、谋个好点的差事都很难!
所以张二郎走这一步,认真说起来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而张二郎见张大郎默认了他的做法,很快就拉着他一块儿去说服吴氏,吴氏最初也不同意,但架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加上这中间还夹杂了一个齐大郎的前程,吴氏为了子女,最终还是违心的点头答应了过继一事。
随后在张老族长的见证下,张家很快就开了祠堂举办了过继仪式,张二郎给顾氏磕了头后喊了她一声“祖母”后,便算是顾氏他们家的嗣孙了。不过因张老爷子(顾氏的夫君)远在京城,因此和他有关的仪式、必须等张二郎到了京城后再补办。
张二郎既然过继给了顾氏,那自然便要随她一起回京城去,从此在汴京城生活。
张巧儿等人舍不得和张二郎分开,加上顾氏给张大郎提的那门亲事、女方家在京城,张家人若是想要相看顾小娘子、少不得得往汴京城跑一趟,还有就是张大郎三年后也还是要上京赶考一回,似乎事事都和汴京城扯上了干系……
于是这些种种缘由加在一起,让张巧儿一家人商量过后、有了索性全家迁往汴京城的念头,反正他们在家乡也没房屋住,且小吃摊在哪里都可以经营、说不定到汴京城经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过吴氏可没忘了齐大郎这个准女婿,于是马上把齐大郎找来相商,决定和齐大郎商量过后再做打算。
没想到张巧儿一家的打算、和齐大郎的打算竟不谋而合———原来齐大郎三兄妹的亲生母亲姜氏,当年和齐大柱和离后便远嫁他乡、最终辗转到汴京城落脚。齐大郎担心家里没了长辈,将来弟妹不好说亲或遭人嫌疑,于是便有了带弟妹前去汴京城投靠姜氏的意思。
这样一来,将来就能由姜氏这个母亲来张罗、齐二郎和齐三娘的亲事,尤其是齐三娘将来出阁时,也能由姜氏来教导她一些为人妇必须注意的事宜,毕竟有些闺房之事、不可能由齐大郎这个哥哥来教导齐三娘。
不过齐大郎同样是放心不下张巧儿,所以迟迟没有做出决定、打算找个机会和张巧儿好好的商量一下,因为齐大郎是决不会舍下张巧儿独自离乡上京的。
这样一来,两家的打算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一拍即合!
于是两家人很快就开始打点大小琐事,把两家的田地交给可靠的族人帮忙打点后,张齐两家人便和顾氏一起出发、踏上了前往繁华汴京城的路途……
第二卷 京城篇
第一章 初到汴京
张巧儿一行人走的是水路,雇了艘不大的船,过燮州、瞿塘、最后入三峡,一路上山明水秀、让张巧儿这个“乡下妹”大开眼界,频频在内心感慨她既然穿到北宋来了,就该早点出来开开眼界、见识下北宋的壮丽山河才是。
因齐大郎他们几个上京赶考时已走了一回水路,因此路上每每遇到一些有名的山水景色,齐大郎几个都会夸夸其谈的介绍讲解,满足了张巧儿几个足不出户的女流之辈的好奇心。
一路上看到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水青山时,齐大郎几个来了兴致,还会学那些文人吟几句诗助兴……
船一路北上,先后经过了巫山、巴东、秭归三峡。出了三峡后,张巧儿等人留在荆州稍作停留,补足了干粮、淡水等物事后才再度起航,经淮水、汴水,最终顺利抵达北宋的都城———汴京。
汴京城乃是北宋都城,自是比闽南一带要繁华许多。因此穿到北宋十几年却没出过远门的“土包子”张巧儿,一待那船泊在码头边、就迫不及待的提议道:“娘,趁着天色还早、我们赶紧下船逛逛!”
吴氏见小女儿满心兴奋、不忍让她扫兴,于是便客气的向顾氏寻个方便:“堂婶婆对京都一带应是十分熟悉,不知道能不能带我们四下走走?我们家四娘打小就是个爱凑热闹的丫头,眼下又是头一回出门到这繁华的汴京城,要是不让她出去走动、走动,她心里就像有只猫爪子在挠着般!”
顾氏也不急着回家,也没因过继了张二郎就撇下吴氏等人不管,只见她先让随身的妇仆把行李搬回张府,自个儿则亲自陪吴氏等人下了船,打算尽地主之谊带吴氏等人四下走走、瞧瞧繁华的汴京城。
张巧儿几人下了船后自码头缓缓走了出来,最先见到的是汴京的外城,那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名叫“护龙河”,宽十余丈。城壕内外两岸种了两排杨柳树,与那粉墙朱户相互衬托、煞是好看,可惜城壕附近禁人来往、让张巧儿不能走近了瞧。
张巧儿一行人再往前走,便见城内都建有瓮城三层,曲拐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是直门两重,故这四门为正门,据说都有预留皇帝出行的御道。
张巧儿一行未走那四道正门,而是在顾氏的引领下、自东南方那座“陈州门”而入,陈州门旁有一河,顾氏指着它向张巧儿等人介绍道:“此河名曰‘惠民河’,但因此河通蔡州,汴京当地人便只以‘蔡河’称呼它。”
张巧儿一边点头一边欣赏河边风景,见有几座跨河的城门悬着铁裹的窗门,忍不住好奇的问了句:“堂叔婆,那些铁裹的窗门是做什么用的?”
顾氏闻言笑着解释道:“那些窗门每到夜间就会像闸一样垂下来接着水面,阻止船只从水门通行,不过蔡河两岸各有留门、通人行走。”
说话间张巧儿一行人已不知不觉的进了城,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顾氏见状马上接了身后丫鬟递来的盖头,戴上后隔着罩在面上的薄纱问了吴氏一句:“堂侄媳妇儿,你们几个要不要也买顶盖头来戴?在京城,大户人家的女眷大多不出来抛头露面,即便出来了也会戴顶盖头遮住面容,免得惹人闲话、坏了闺誉。”
吴氏打小就生活在乡间、且天天都挽着裤管下田,因此她对“抛头露面”这点十分不以为然,反倒觉得好端端的往脸上罩个盖头很奇 怪{炫;书;网呢!
于是吴氏当下就冲顾氏摆了摆手,道:“我都是三个孩子的娘了,用不着遮挡了!要我入乡随俗的戴那盖头,我反倒觉得不自在,我们乡下不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