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以淮水为天险,阻挡朝廷的大军。
却没想到孙儒此人也不是善茬,知道朝廷对秦宗权盯得紧,对自己就未必了,于是上表请降,撇清自己与秦宗权的关系。方彻对孙儒地上表不置可否。
孙儒却以为得到了方彻的默许,这才有胆量自立与秦宗权翻脸,一面经营淮南,别的不管那么多,先把自己的实力扩充起来才是大事。当然所谓的扩充实力,自然就是抓壮丁这一从史前一直用到后世的民国时期的“伟大”传统了。姑且不论这样弄出来的军队战斗力如何,人数多了,声势上还是很吓人地。
然而没等孙儒准备好,朝廷的大军已经再度进攻了。秦宗权仓皇逃过淮水,朝孙儒这边过来,还没打定主意是临时地时候收拾掉孙儒,出口恶气,还是继续往南逃地时候,已经被朝廷大军奇兵而出,与孙儒一起被包围在了扬州。
孙儒也着了慌,再次上表,表示自己可以“反正”,帮助朝廷捉拿秦宗权。方彻置之不理,继续进攻。秦宗权与孙儒不得不再度连起手来,与朝廷大军作战。
一场大战下来,秦宗权与孙儒的八万大军烟消云散,乱军中秦宗权、孙儒,还有秦牟(他已经被秦宗权认为义子)不知所踪,还有不少乱兵抢走一部分原淮南节度军地水师战船逆江而上逃跑。
由于秦宗权军吃人肉深为李俨所厌恶,所以方彻得到李俨地命令是,一旦击败秦宗权军,对于俘虏都必须经过审讯,确定其没有吃人肉方可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凡是吃过人肉的,一律处死。
因为这种吃人的恶心不能流传出去,否则一旦人都习惯了以自己的同类为食物,那这个天下就将大乱了。
这一审讯时间耗费了方彻的精力。再加上他还以追缴乱兵的名义引兵进入吴越,消除那里的割据势力,对于那些驾船逃跑的乱兵,除了传令沿岸各地军队搜捕外,也没有多余的兵力清剿。
最后得到地消息是,那帮人逆流而上五天之后就弃船而行,已经不知所终了。
方彻并没有在意这不过五千多人地失踪,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五千人要想隐藏起来,实在太容易不过了。更何况,不过五千人,也对大局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于是乎接到失去他们踪影地报告也就不在关心了。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区区五千人,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惊讶的大事来……
第五卷 广明鼎革 第十章 突袭潼关
广明二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潼关之上,一片沉寂。wWw、
潼关,是关西咽喉,乃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必经之路。
从秦朝时候起,关中一带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千里的关中沃土,成为了秦、汉、唐三大强大王朝的根本所在,被称为“王霸之基”。
整个关中地区都属于无险可据的平原地区。因此,为了保护这一“王霸之基”,历代王朝都在洛阳以东、长安以西的所在建筑关城,作为护卫关中地区的最后一道屏障。在秦汉两代,这一功能由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号称“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函谷关担任。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此时函谷关虽然仍然属于兵家要地,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如潼关了。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地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
此时。潼关已经成为大唐京畿重地的最后屏障。过了潼关,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只需一只精兵。就可以将大唐的心腹要害搅得天翻地覆。可以说,只要潼关失守,那么长安地区就陷入了险境。无论是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反间计占据潼关,还是黄巢之乱时黄巢攻下潼关,只要潼关一下,长安立刻危在旦夕。到了那时,无论唐玄宗还是李俨。都不得不仓皇出逃。
玄宗时期的潼关守卫不用去说,之前朝政被田令孜把持,他主持的潼关守卫相当松懈,因此才被黄巢那数目大得吓人,战斗力却低得吓人的六十万大军攻破。直到李俨还朝后,自然不会重蹈覆辙,因此对潼关加派了重兵把守。一支五千人地精锐部队被驻扎在那里。
此时李俨的大军都被派出去清剿黄巢军,长安本身地兵力还是比较紧张的。可能部队数量不小。但是战斗力就不是很高了。因此一支五千人的精锐对李俨来说,是很重要的力量。正是因为他明白潼关的重要性,这才不顾兵力不足,将这支军队布置到潼关。
等到后来,局势渐渐稳定下来,洛阳那边也有军队驻扎。要是有人打过来的话,不经过洛阳那一关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于是潼关地重要性也就下降了一些,李俨的其他军队也基本上整编成功,虽然没有经过什么太大的阵仗,死守潼关险地应该还是没问题的。加上李俨新的计划:打通与归义军诸州通道需要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于是就派了五千新整编出来的玄武军团士兵将以前的驻守部队五千铁卫军替换回来。(此时朱雀军团、白虎军团基本上都已经满员,新地玄武军团已经有了将近三万人马。以黄俦新的玄武军团统领。)
这一次的打通与归义军通道的行动,李俨派出了以常捷为主将,多达五万军队,而且都是战斗力最强的赤卫军团(此时已经形成定制。三卫军被统称为赤卫军团。为五大中央军团之首。其他四大军团分别是朱雀、白虎、玄武、青龙军团。到目前为止只有青龙军团还没有组建。李俨准备将青龙军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海军陆战军。一部分是大唐中央海军。)。归义军所在的河西十一州地位相当重要。乃是大唐通向西域地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李俨要想重新打开丝绸之路,让大唐重新兵临西域,就必须重新掌握归义军。对李俨来说,兵临西域,打开丝绸之路,一方面在商业上有极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大唐兵临西域,能够对中亚、西亚地区乃至于欧洲地区形成威胁,不但如此,还能够通过剑南道、陇右道、安西地区对已经成为大唐帝国心腹之患数百年的吐蕃帝国形成包围。而一旦吐蕃被征服,那么一盘散沙但是却富饶无比的天竺就在铁蹄之下。从西藏高原直下天竺,整个印度半岛,都在兵锋威胁之下。到时候大唐就可以重新恢复太宗时期王玄策将军三败天竺的荣光,更能更进一步,从陆路和海洋上,彻底将这片富饶的土地收入囊中,让那些懒惰成性、安于残酷种姓统治、长时间处于分裂的劣等民族永远再没有机会成为中华的威胁。
可以说,这一次行动,是李俨深思熟虑的一个庞大计划地开始。这一计划将会跨越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上百年地时间,一旦计划成功,整个世界的局势都将为之改变。
如此庞大地计划,自然不容有失。所以李俨几乎将自己身边最有战斗力的五万赤卫军团全部派了出去。要不是将潼关的五千赤卫军团调回来,他身边就只有三万战斗力不强的玄武军团了。由于周边局势逐渐稳定,李俨也认为潼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还不如将这五千精锐用玄武军团替代。而这五千军队却是作为他的一支可靠地机动力量。
毕竟此时拓跋思恭在夏绥等州、李克用在同州、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在河中、朱温在大梁。都对朝廷所在的长安虎视眈眈,尤其是前三镇离长安也不远。虽然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勾心斗角,不可能联合起来。再加上朝廷有大义名分,最近又作为消灭黄巢的主力,重建了一定的威信,他们也不可能明目张胆的与朝廷作对。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这些节镇有变。李俨就可以依靠这五千军队为骨干,其他三万玄武军团军队为依托。加上关中的民兵(李俨在关中实行了民兵制度。每一户有三十五岁以下、十八岁以上男丁的家庭都必须有一人参与定时地民兵军事训练。一旦有变,给他们发放武器,就可以组织起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再加上李俨制造出来那些先进地武器,就完全可以在他们的围攻下坚持到到方彻或者常捷回师之时。
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深处李俨势力范围腹心的潼关,那些老于用兵的节度使绝对不会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前去攻击——尽管一旦攻克。效果也是极佳地。于是李俨也就放松了警惕,在用兵调度上根本就没有给潼关留下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