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帐中,王重荣身边的部属就有两个,一个是王重荣的弟弟王重盈,另外一个,就是在后世历史上,杀掉了王重荣,后来自己又被王重盈杀掉的常行儒。
不过这个时候,常行儒与王重荣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没有到恶劣的地步。甚至可以说,王重荣与常行儒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常行儒也在竭力帮助王重荣争取利益。
拓跋思恭身边的副将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人。那个年轻人叫做拓跋勇,是拓跋思恭的侄儿。那个中年人,则是拓跋思恭的族兄,拓跋思谏。在后世历史上,拓跋一族因为剿灭黄巢的大功而被赐姓李之后,拓跋思谏此人就以李思谏之名,在拓跋思恭之后接替其节度使之位。此时夏绥节度使已经改名为定难节度使。没过多久,李思谏就转任为静难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改名)。能得到拓跋一族的根基夏绥节度使之位,可见此人必是拓跋一族的重要人物。李俨对其暗暗留心。至于拓跋勇,李俨到没怎么注意。毕竟一个拓跋一族的年轻人,还够不上李俨关注的等级。
王处存身边,是他的两个弟弟王处直(后世历史上此人投降朱温)、王鄴(后世历史上此人为李克用女婿)。
至于唐弘夫、程宗楚二人,他们身边的副将,李俨都没有印象,看来是后世历史上不出名的人物,也没有注意。
等李俨观察完众节度使带过来的副将时,他们的争议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二十五章 渭桥遇刺
实话说,李俨的计划还是很出各位节度使的意料之外的。Www!
他们原本以为李俨会将他们派往那些很艰难或者损失会很大的地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说在他们看来并非如此。
李俨的计划是如此的严密,以至于那些计划中将会造成损失的漏洞,竟然不是一下子能看出来的。除非有人能够如同李俨这边的几个人般了解计划每一步的目的,否则这些漏洞还真的难以被发现。
于是,节度使们,尤其是王重荣、拓跋思恭两位节度使,都惊讶的发现,他们的任务都很轻松。那些攻击起来很艰难或者说损失会很大的任务都被指派给李俨的军队了。
这一点让他们怎么都想不通:这个皇帝不会是脑子有病,以至于想通过那些艰难的任务来削弱自己的实力吧?至于王重荣等人,更是认为这其中一定有着莫大的阴谋,要不就是李俨军中出现了不听号令的情况,所以李俨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吧那些不听号令的部分削弱——但也不至于所有的军队都不听号令了吧?
这些有着私心的节度使们并不明白,李俨对自己的军队保有多大的希望,因而其要求又有多么的严格。而实战,尤其是残酷的实战,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个极有效的方式——当然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地。
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他们心疼自己的军队还来不及。哪里舍得通过残酷的实战来练兵?毕竟他们的眼光,都仅仅放在中原,放在大唐内部。没有人像李俨一样,目光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唐的疆域,投向了遥远的异域——只有这样,才需要一支前所未有强大地军队。如果仅仅局限在国内,当前这些节度使们的军队。其实也差不多够用了。
此外,与其他节度使不同。来自于后世地李俨,深深的知道,战场急救体系对于挽救战士的生命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李俨的大力推行下,还加上他从后世学来的一些医学常识——虽然在后世十分平常,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相当先进有效了——战场医疗体系已经在李俨的十五万大军中建立了起来。这样一来,面对同样残酷地战场。李俨军队伤员的生还率远远超过普通节镇的军队。而那些经过战场的老兵如果重返战场的话,发挥的作用,之大,也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李俨敢于让自己的军队面对艰难任务地原因之一。
当然,艰难任务都让李俨的军队执行还有一个原因:抢功。
不错,是抢功。要知道,从后世历史上。李俨已经知道,晚唐时候颠覆大唐基业的那些节镇中,大部分都是在黄巢之乱中起家的,准确的说,是通过剿灭黄巢之乱起家的。李俨并不希望这样地事情再度发生,于是只好通过手段让这些节度使能够立的功劳变少变小。具体的措施就是将功劳都交给自己的嫡系,让其他的节度使军队无法立功。而艰难的任务自然功劳就高,当然不能交给那些藩镇来完成。
总之,在一干节度使的窃喜或者疑惑之中,这一作战计划被顺利的通过了。
到了最后,大家将商定的总攻时间选择在次日下午。
时间定在这个时候也是有道理的。
首先李俨地军队经过五天地强行军,需要好好的修整,而军队地调度、命令的传达,也都需要一段时间。
此外,在大战之前保持一定的空白时间。可以有效的分化地方——人都是很奇怪的。如果敌军的进攻已经开始,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齐心协力;但如果敌军已经包围了自己但却没有实际进攻。那么被包围一方内部的矛盾往往会激化,甚至惘顾被包围的现状而发生内讧。这可比大军一到就直接进攻的效果好多了。
最后,大军围城而不攻击,虽然没有攻击,但是其威慑力已经存在。守城者不可能不小心戒备。长时间保持紧张的神经,会让守城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而守城大军的士兵却可以安心的休息,此涨彼消下,双方的战斗力会更加悬殊。
而这段保持不攻击的空白时间,根据来鹄和众参谋的分析,到次日下午效果最好,于是计划中就将攻击时间定在这一时候。
计划确定好后,众节度使也都弄清楚了自己的的任务,于是李俨宣布散会。在众人临走前,李俨刻意用严厉的言辞要求众节度使节制好自己的部下,一定要严明军纪,不得扰民!尤其是攻入长安后,必须各尽其责,不得抢功,也不得疏忽大意。
“否则的话,”李俨说到最后,已经声色俱厉:“犯事的士兵,一律军法从事。其主管将官也依次追究其责任!断不轻饶!”
至于军法,李俨已经在刚才发下去了:“劫掠百姓者,杀无赦!奸淫妇女者,杀无赦!无故入民宅者,杀无赦!不听号令者,杀无赦!”
至于执行军法的军队,李俨专门将自己的禁军三卫军中拨出三千人马作为军法官。除此之外,还有飞龙军三千人马以禁军的名义执行军法。加起来就是六千人。这六千人在这几十万大军的战场上作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用来执行军法,却已经足够了。
众节度使闻听军法如此严厉,无不心中暗惊,一个个都表示一定严守军法。至于其内心中怎么想,那就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大部分的节度使回帐之后。都传令部下小心谨慎,万务触犯军法。
至于那些满不在乎地节度使,却也颇有几个。但其中为首的,只有两个人。
“……权知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人皆漫不在意,毫无将军法传达下去的意思!”
次日晨,李俨的御账中,鹰眼营的一个情报人员。恭恭敬敬的站立在李俨身边,向李俨汇报着众节度使传达军令的情况。
李俨这个时候正在吃饭。在他身边。来鹄、罗隐等心腹和几个将领也都在旁边一起用餐。
李俨脸色肃然,一边吃一边听情报人员地汇报。
情报人员的汇报分很多方面,这是整个战场地情报汇总,由专门的情报汇报员向李俨汇报。这样的汇报每日三次,清晨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汇报者被称之为谍报官。专司情报汇报之职。日后也被引申为进入敌方领地搜集情报的情报人员名称,称之为谍报员。这都是后话了。
眼下,正是清晨这一次的汇报时间。这个时候李俨往往都是边听边吃早餐,用餐听汇报两不误。
等汇报完毕,李俨也吞下最后一口胡饼,将碗中剩下的羊肉汤一口喝干,旁边自有亲兵呈上帛制面巾供李俨擦嘴。
李俨慢条斯理的用帛巾擦干净嘴巴,一把将帛巾丢给亲兵。挥挥手,挥退了谍报官,转过身来。
见账内众人都已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