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风流唐帝国 > 第65部分

第65部分(2 / 2)

根据情报显示,此时凤翔城中,那些高层官员将领虽然力主投降,但是中下层的士卒将官却都不愿意投降。此时他们刚刚向黄巢投降,人心不稳,解决黄巢的时机,也就即将来临了。

李俨在十五日到达凤翔,实际上。他手下的情报人员,早已经早两日秘密潜入了凤翔城中。在得知凤翔上层官员将领投敌地消息后,他们已经按照几个应变计划,开始活动起来,悄悄联络那些反对投敌的中下层将领官员。高层将领官员中,也有极少数反对投敌的人,他们也一并加以联络。

他们身上。都有李俨授予的密诏。上面写的诏书并没有给这些情报人员授予什么权限,也就是一个身份证明罢了。但是这个身份证明。在他们联络到的那些将领和官员面前,却有很好的效果。那些人在验明密诏真实性之后,基本上就不需要情报人员地游说,直接就加入了秘密反对凤翔上层官员将领的队伍中。

待李俨在凤翔城外二十里扎下营之后,他就开始派人在凤翔城中散播自己带领十万大军前来地消息,并同时散播黄巢军二十万追击皇帝的大军已经被他击溃的消息,借此给那些高层官员施加压力。除此之外。他还派人下令那些联络好的中下层将领官员,联名上书反对凤翔上层官员将领的投降行径,同时要求他们立刻出城向皇帝请罪。

这么一来,那些凤翔的高级官员将领们,一个个都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本来想依仗兵力的优势对抗郑畋那一万五千兵马。没想到对面地军队竟然多了十倍,是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甚至还击溃了黄巢军的二十万大军!就算言语有些夸大,但从他们派出城的探子。却也可以肯定,十万军队就算没有,万是肯定有的。而且军容威武,一看就知道是精锐之师。这一下子,让众高级官员们一个个心头发虚。

这些软骨头们投降黄巢,一是为了保全性命。另一方面。也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并非心中有什么抱负。自然,他们也没有舍生取义的勇气和决心,甚至可能比起那些普通老百姓还要怕死百倍。此时大军压境,但是比数量,自己这边就比不过,他们心里头哪能不发虚?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些被串联起来的中下层将领开始联名上书,要求他们出城向皇帝请罪,这就更让他们心中惶惶不安。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能够击败回来的郑畋。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几万大军。眼下这几万大军都不支持他们了,他们手上的筹码。也就输得精光,哪儿还能不惶惶不安?要不是担心出城之后可能会被皇帝问罪,甚至抄家灭族,估计他们早就出城去了。

这个时候,李俨派来传达圣旨地使节也就粉墨登场了,成为彻底压垮这帮人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圣旨中写道,黄巢贼兵势大,众官员投降于他,虽然不对,却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皇帝驻骅凤翔,他们又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如果其认罪态度良好的话,可以考虑对他们不予问罪。

这圣旨一到,众人如蒙大赦,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到了皇帝大军所在地请罪去了。李俨对他们好言抚慰,暂时也不处理他们,领着大军入凤翔城去了!

一场风波,就这样被消弥了。

凤翔府,又称京西,乃是凤翔节度使地治所,称得上是关西仅次于京兆的大城。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连长安,南去兴元。前朝又置西京于此,为五都之一。上古时期,炎帝诞生于此,夏朝称之为雍川,西周起都于此,秦朝发祥于斯,至唐以来设改凤翔;自古此处都是枢纽之所。

如此枢纽重地,其繁华自然非一般州县可比,比起那个陈设简陋,人烟稀少的盩屋,那可是天差地别了。李俨御驾到此,一路在车上看见路上人来人往,陈设颇为繁华,思及长安风华,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也不知道自己刻意留着田令孜败坏朝政,放任黄巢贼兵进入长安是对还是错。想起那无比繁华的长安城,即将因为黄巢贼兵的劫掠,以及贼兵跟官兵之间的战争而受到波及,心头便是沉重无比。

只是……就算自己不这样做,以皇帝号令不出长安城的现实情况,他就算自己处理朝政,就真的能够避免黄巢贼兵攻进长安吗?

这个问题,他永远都不想亲自去尝试其结果。

现在。毕竟还有个田令孜为他被黑锅,要是换了自己主政,天大的错误,可都是自己背负地。自己背负错误倒不打紧,问题是皇帝出了错,天下百姓地民心,可就很容易失去。民心一失。那就再也难以收回来了。

好吧!

李俨暗暗捏紧拳头,一个长安城被破坏掉了。那是为了天下大局,不得不如此,日后,自己要经营出十个、甚至百个长安城出来!那才是真正地太平盛世!

至于现在的长安城么?自己不是预留了某些手段,防止破坏得太过吗?能救一点算一点吧!

想到这里李俨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车驾前进的速度缓了下来,前方,一幢飞角画檐。豪华威严的大宅子出现在面前,那就是凤翔节度使地府邸,郑畋已经搬出,如今已经被征用为皇帝行宫的此行目地地了。

这凤翔城既然为繁华无比的大城,那一府最高行政长官凤翔节度使的府邸自然也就豪华宽大无比了。这虽然还比不上长安的皇宫,却也并非普通豪宅可比。李俨到此,倒也感觉到了几分长安皇宫的气氛。

纷纷扰扰一天下来,李俨终于在自己亲自命名为“安泰宫”的行宫中安顿下来。

此时的他可不是在盩屋时候地样子了。那时候靠近黄巢贼兵。一切以军事为重,服侍他的人,也就翠桐、聂隐娘、小多子几个,一点没有皇帝的体面,委实可怜得很。

而眼下既然行宫已立,宫中的一切规矩例制都要运转起来。郑畋一路上搜罗寻找了不少逃出长安的宦官宫女。在经过严格审核之后,都充入行宫使用。如果不是李俨以国事艰难,节俭为上的理由严辞拒绝,郑畋还要在民间征收宦官、宫女人选。饶是如此,行宫中的伺候宫女宦官也不下百人。

行宫既然成立,行朝也就建立起来,开始发挥一国中枢机构的作用。

此时文武百官都很少,朝堂之上,差不多只有郑畋一个够分量地大臣。虽然一路上郑畋发告檄文,征召各地流散大臣前往凤翔见驾。但此时檄文发布时日不长。并没有多少官员前来。

这个时候,李俨的那些文人幕僚。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朝堂了。李俨将他们各自加了些较高的官衔,比如罗隐的官衔是翰林待诏,赐绯鱼袋,韦庄的官衔是翰林供奉、太常博士,赐绯鱼袋。

而其中地位最高的来鹄,则是中书舍人,知制诰(有此职事地人可以列席宰相会议),翰林承旨,赐紫金鱼袋(比绯鱼袋,也就是银鱼袋更高一些)。另外,针得来鹄同意,由于他已经出任朝廷正式官员,就将手下的“捉影”情报组织交了出来,由李俨提拔另外一个早已经经过相关训练和洗脑的人接任。

(翰林待诏、翰林承旨都是翰林学士的具体官名,各自职权不同。虽然两者都有“参谋议,纳谏诤”的参与政务的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幕僚,往往替皇帝起草诏书。但是置于宪宗时期的翰林承旨职权更重,“独承密命”为翰林学士中第一,所谓“大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化、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授专对,他人无得而参”。可见其权限之大,甚至有“内相”之称)。

至于其他人,诸如工部侍郎秦韬玉,也被加了个“左补阙(门下省专职进谏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归吏部统属,正七品上)”的官衔。虽然这个官地品衔低了正四品地工部侍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