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伺候楚王殿下的小宫女了,早就听说楚王殿下在两年前捡了一个国色天香的侍女,现在看来果然是个美人胚子。小丫头正在用抹布擦拭着大殿里的桌椅,嘴里哼着不知名的调子,听起来很是欢快。可是见到自己这些人进来明显受到了惊吓,怯怯的神色惹人怜爱。
皇上来了,问了小丫头楚王殿下出宫之前的一些情况,得知了楚王殿下在昨夜大发了一顿没来由的脾气,然后将显才殿里很多的东西都摔了,最后躺在躺椅上睡着了的消息。
李二皱着眉头走出了李宽居住的宫殿,带着侍卫快速的离去了,他虽然还是一头雾水,但是却有了一个猜测,李宽这小子没大事儿,定然有着自己的打算。低头看了看拿在手上的信封,这是在李宽的房间里发现的,上面那‘父皇亲启’四个字,说明这小子是有计划的。他准备回去再看,里边的东西可不一定能让很多人知晓。
打发走侍卫,李二去了两仪宫。有了烦心事他总会不由自主的走到这里,只有在这里才会让暴怒的巨龙得以安憩,也只有在这里居住的那个温柔如水的女子,才能抚平李二心中的惊涛骇浪。
长孙早就在等候,她知道李二一定会来,柔顺的迎上前去:“臣妾见过陛下!不知陛下可有了二郎的消息?”
长孙的话让李二从沉思中醒来,他看着眼前笑脸相迎的女子,心中一松:“宽儿这家伙,去找他师门的前辈去了,他说他师门应该能筹备出很多的粮食,只是需要点时间,而且他不放心,亲自前去接应,只是条件却是不要任何人跟随!这孩子,心思老是这么重!这一点和他娘一样!”李二感慨,但是却也感到欣喜,自己的儿子终究懂得为父分忧了,这是好事,但是这不让人跟着怎能让人放心?
长孙舒了一口气,李宽是有准备的离去就好,最怕的是被人掳走,这是最坏的结果,因为这样的话那隐藏在暗中的敌人将会非常可怕!“陛下,二郎不是莽撞的孩子,定然有着一定的把握才会做这样的决定,他一定会平安归来的!”长孙宽慰着李二,虽然她心里也在为李宽担心,但是却不可否认的有那么一丝轻松,这让她有点愧疚,自己儿子还少不更事,总是在做一些自认为成熟却显得幼稚的事情,而这位她既心疼又头疼的孩子却屡屡做出惊人之举,这两相对比之下,越发显得自己的儿子平庸无能了。
“朕不管他能不能抽到粮食,只要他平平安安的归来!韶华还有勋国公殷开山大人都在天上看着呢!他一定不能出事!”李二坚定的说道。
“二郎定然会没事的,一定会平安归来的!”长孙顺着李二的话宽慰道。
那么李宽到底在哪里呢?他又去做什么了?
话分两头,李宽出了城之后就像往常一样练拳,然后身子骨活动开之后,想着秦岭深处而去,再甩开身后的侍卫之后,李宽改变方向,向着东北方而去,这一次他独身一人出行,有着后世去学习拳术独身前行的经验,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路上,李宽换下了身上的衣服,将自己打扮得像是一个难民一样,然后再将头发披散,弄了些草木灰抹了抹,灰头土脸的样子,保准没人会认为他是那光鲜的二皇子,大唐的楚王殿下。
同时,为了防止李二用小灰灰的嗅觉来找到自己,李宽还在渭水边上,在水里走出了好长的一段,然后再一段狭窄但是河水又不湍急的河段,游过了渭水,这样彻底断绝了李二找到他的可能。
李宽沿着官道走着,虽然只能步行,但是速度也不慢,而且他早就想好了,找个小镇什么的买一匹马来骑着,这样会更快一点,他怀中的油布包裹里边有着一些散碎银子,还有一封信,酒仙居已经开始对外扩张,这段时间停业节省粮食用来应对蝗灾,正好趁机将晋阳那边的分店修建起来,所以酒仙居这两年的收益都早就运到太原了,而他修书一封是给太原分店的掌柜的,上面有李宽的暗记,这封信是要他协助眼前之人买下他想要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
一路东行,很快上了官道,这里是长安通向洛阳的官道,没人会想到李宽明明向着西面的秦岭而去,居然会出现在东方的长安至洛阳的官道上,并且在沿路的一个小乡镇,买了一身衣衫,还有一匹马。
李宽用一点点桃树分泌的树胶在眼角轻轻的抹了抹,将眼角向后拉了那么一点点,然后又贴上了一点点的小胡须,加上他现在六尺多一点的身高,还有那在之前一直只能忽悠李二专用的变声技能,让他彻底的变成了一个外貌完全不同的成年男子。这副摸样哪怕是站在李二面前,李二也得多瞄两眼才能认出她来,更何况那些从未见过他的兵丁,这也是为了防止李二万一发出皇榜搜寻他而准备的。当然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到了他的目的地山|西之后方便出面买下他想要的露天煤矿。至于如何让将兑换出来的粮食交给大唐,他暂时好没想出好办法,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先将眼前的事做好,再考虑其他的。
一路前行,李宽走的还是非常的迅速,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过十多天应该就能到达太|原,这还是道路不好走的原因,要是在后世,西|安到太|原,十几天?十几个小时都嫌慢。
这一路上,李宽也遇到了蝗虫,那扑天盖地的震撼,让他完全惊呆了,他引以为傲的武艺,在这自然天威面前全然无用,他只能蹲下,双手护着脑袋,然后撅着屁股等着蝗虫群过去。至于那匹马,早在蝗虫来袭的时候就受惊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未完待续。。)
ps: 想到李宽会离家出走了没???
第六十一章 买山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大唐仓库里的粮食也慢慢地开始见底吃紧。各地催粮奏报堆满了李二的书案,看着一大堆奏折,李二不禁头疼。全国受了蝗灾的有二十七个州县,受灾的百姓约五十万人,这还是前些年战乱人口凋敝的结果,不然这个人数还得大增。这么多人,现在才过了半个多月,库存的粮食就要吃光了,而别的地方调集粮食过来的话,沿途损耗也不是一个小数,而且就算不惜代价的运送过来,恐怕都还要等上十几天,也就是说,这五十万人至少还差十天的口粮,这么多粮食从哪里弄啊?
李二不是说没想过先将军队储备的粮食先挪用一下,可是转念间又打消了这个想法,前年自己和李建成打了一场之后,突厥就抓住机会兴兵南下,这次蝗灾说不定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军队的储备是一定要保存的,不仅是预防突厥,还有必要时刻镇压民变的作用。所以军队的粮食储备是不能动的,那这五十万人在怎样节省的吃一天也要吃掉四千石粮食,十天就是四万石,这么多的粮食一时半会从哪里弄啊?李二揉了揉眉心,喝了一口手边摆放的莲子羹,这是长孙亲自熬煮的,这个贤惠的皇后厨艺虽然一直都不好,但是这一道莲子羹却做得相当地道,而且还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候摆放在李二的手边,当他疲累的时候总是能喝上这温热的恰到好处的莲子羹。这些细节长孙做得可谓是无了挑剔。
“四万石粮食,得装两大船了。从别处运来恐怕路上的消耗就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的一半,这又是两万石!”李二喃喃自语道。现在大唐每一颗粮食都珍贵,孩童吃饭掉到桌面上一粒糜子。大人都会捡起来放进嘴里。没受过饥饿的人是不知道那种活活饿死是怎样的惨剧。李二自己也没见过,但是他手下的一员大将——牛进达却是见识过。他说这人啊可以病死,被人杀死,淹死,摔死,但是千万别饿死,那是上苍对人最大的惩罚。当年他一家人足足好几兄弟,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兄长们将最后的哪一块糜子面饼留给了最小的他,几个哥哥全都饿死在那一年。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