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城的现状,目前只能用**来形容了。目前天京城内能做账房先生的人还太少,因而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财务方面的混乱仍是无法避免。相信随着领土的扩大,源源不断的人才就会补充到天京城中,从而使得天京城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金银财宝多的放不下,太史昆的心却是放下了。几天过去,麒麟军那边传来消息,安次城举城投降,依照武清县的法子已经平息下来。目前局势最为扑朔迷离的,莫过于云州,也就是辽国的西京大同府的局势了。
目前关于云州的最新消息有两条,分别来自秦暮城与武柏。秦暮城给出的消息是来自最前线,革命军与佣兵们已经对大同府发动了第一次进攻;而武柏发来的消息则是:已捕获奴隶一万七人,共支出交钞六万八千贯。
从这两个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如今革命军已经攻破了大同府的伴城奉义,而且大屠杀被制止了。换句话说,目前大同府的局势看起来居然还不错。
实际上在佣兵们没有到来之前,革命军的情况已经岌岌可危了。一万多名契丹骑兵游荡在革命军的驻地附近,杀的革命军根本出不了营地。本来就非常紧张的粮食,还被契丹骑兵烧掉了一半。
幸而佣兵们及时赶到了。武松与王进合计了一个计谋,在不远处的山谷中埋设了大量地雷与石油。而后以两车未开封的崭新火器作为诱饵,引了约莫五千契丹骑兵进入了山谷,一把大火烧得精光。
这一役,契丹骑兵损失惨重,其他佣兵团的火枪队也纷纷发动奇袭,零零散散也杀死许多骑兵,契丹人无奈之下只好退守奉义城。
作为西京之外最后一个要塞,奉义城上有数十架“轮机五百步大床弩”,此外,城墙后面还耸立了十余架投石机。单从射程来说,大床弩与投石机都不亚于佣兵们的火炮与飞龙出水。
佣兵们拥有的大型火器并不算很多,因而革命军与佣兵们虽然将奉义城仅仅围困,却是谁也奈何不了谁。好容易借着大风佣兵们将数十枚火龙出水射入了城中,可无奈城中的契丹士兵早就听说过这种火器的厉害,早早就挖了可以辟火的地窖。大火在城中烧了一夜,却是没能造成多大的杀伤。
' '
一百二十五 三巨头
就在这无计可施之际,英雄出现了。
做英雄的,是“揭阳岭佣兵团”的一位团副,此人精通水性,还练就了一身至刚至阳的童子功,不畏严寒。这位仁兄破开冰面,竟是从冰下顺着桑干河越过水门,混进了奉义城中。夜半时分,此位仁兄在东城门内侧扔下了两大包炸药,硬生生炸开了奉义城的大门。数万革命军玩命冲锋,拼了千余条性命,一鼓作气冲进了城内。
接下来就是残忍的巷战了。城中契丹守军约有三万人之众,而冲进城内的革命军与佣兵加起来有十余万。况且佣兵们各个武艺高强,本就是单挑火并的好手,足可以以一当十。一夜混战下来,革命军方面大获全胜,三万契丹兵被杀死了一半,俘虏了一半。革命军的头领张觉亲手戳死了奉义刺史萧伶骄,副头领杨金豹手刃西京道步军都指挥使耶律恒德。
此一战过后,契丹人在西京道就只有大同府这一座孤城了。
这些战报,给太史昆带来了不少惊奇。其中“揭阳岭佣兵团”的名号,他觉得似曾相识。太史昆去佣兵总部找来了这个佣兵团的资料细细翻看,一看之下,竟是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
团长李俊,团副张横、穆弘,另有小头领李立、童威、童猛、张顺、穆春。这伙人,居然全部是传说级的好汉。天京城的崛起,使得这些不安分的汉子改变了命运。他们不需要再卑微的活在某位帮派大哥的脚下,而是选择做了无拘无束的佣兵。
这个云集了许多好汉的“揭阳佣兵团”有佣兵二百余人,若说快活林、雪月、太行这三个佣兵团为第一梯队的话,那么如今揭阳岭佣兵团的地位就如同白马佣兵团一般,在第二梯队中属于领衔的。
混江龙、船火儿、浪里白条,太史昆对于这伙人的外号甚至比名字还要熟悉,依着外号中的意思,似乎航海的生涯更加适合这群汉子。太史昆甚至考虑着,是否要通过摸奖的方式塞给李俊一艘大福船,让这群汉子有一个出海的机会。
战报给太史昆的第二个提示,则是奉义城头上的连击大床弩与投石机。五百步的打击范围相当于一里之遥,这样的打击范围已经可以对围城的火炮阵造成威胁。既然奉义城、大同府都有这样的武器,那么同为陪都的析津府,也就是幽州当然也会配备这种武器。为麒麟军的火炮装配一些防卫措施成了当务之急,太史昆一面派人将契丹人拥有超远程武器的消息传递给卢俊义,一面安排科学协会的工匠调集一切力量尽快为火炮铸造装甲。
时间飞快流逝,一晃又是几天过去了。这半年来太史昆已经养出了一个习惯――只要有空,就将他所掌握的现代的知识与见闻写下来,放到科学协会的开放图书馆中。他从未在写下的文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绝大多数的文书都是匿名的,而一少部分则是用笔名发布。
比如在描述蒸汽机的文书中,他留下的笔名是瓦特;在描述惯性的时候,他留下的笔名是牛顿。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曾经用智慧改变过世界的人都值得受到尊重。太史昆有信心依靠自己的能力青史留名,而不是借用他人的学说。
又是一夜未眠,直到天色发亮,太史昆才算是丢开了手中的羽毛杆。他的毛笔字一直写不好,就算勉强书写,其速度也慢的令人难以忍受,但是一直用木棍什么的写字着实别扭,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起了**先驱们经常使用的羽毛笔来了。
一夜的工夫太史昆写了厚厚一叠天马行空的文字,从豆浆机的构造到卫生棉的原理,他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些文字,当然是要送到科学协会的图书馆中去,不过想起科学协会这几个字,太史昆却又是一阵头疼。
让官员去管理科学家,纯粹找骂。让科学家管理科学家,纯粹是为了滋生学术**。让科学家管理一个工业系统,则纯粹是为了制造变态。
有了适合发酵的温床,谁丫都会变态。这是太史昆写在日记中的一句话,而目前科学协会内部的情况,无疑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什么样的环境能被称之为温床呢?有人辛苦赚钱供养,有人流血打仗保卫,需要什么自有人双手奉上。最妙的是,还有成千上万名不知拒绝为何物的奴隶便以驱使!这等有需求就能实现的环境,算不算是温床?试问诸位看官,身处这种环境中,您能不能克制住成为变态的裕望?
可悲的是,科学协会的三巨头冯则、高大壮、公输钜正是处于这么一种环境中,于是乎,三位老哥无可奈何的变态了。
公输钜一头钻进山沟号称闭关,已经两个月没出来了。最令人难堪的是,柳叶儿这丫头竟然也跟着他进山闭关了。也许把学问人钻研学问这种事称之为变态有些过分,所以学问人喜欢吧钻研学问这种事称之为攻克难关。
高大壮同样号称研究学问。昔日梦溪先生的高徒死的死亡的亡,继承先师遗志的光荣使命就只有高大壮能够承担了。《梦溪笔谈》乃是一部包含万理的大百科全书,高大壮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完善这本书。而且,他还想为这本百科全书成立一个书院,让书院现在以及未来的师生们用百世、千世的时间,将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补充到这本书中去。
现在,高大壮有了充足的资金,充足的房舍,充足的权利,与充足的人手。条件应有尽有,“梦溪书院”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百名唇红齿白的少年郎,他们都是天京城居民的子弟,他们的家境从贫寒变得富足,因而他们不再满足于在田间挣扎,在街旁流浪,他们想要学习文化与武艺,想要出人头地。伟大的太史城主身旁头号文士高大壮先生开设的书院,则正是他们学习文化最好的地方。
一位身世坎坷的老先生,二百位朝气蓬勃的少年郎组成了梦溪书院。上午,先生教授少年们文化知识,下午,少年们协助先生将科学协会所有的新发明详细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