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爽快的感觉,让崇祯对李从年充满了佩服之色。“都是爱卿的好主意啊!现在朕才感觉自己像一个真正的皇帝,可以随心所欲为国家做事,而不受那些无谓的牵绊。”
☆、第一百一十八章 燧发火枪(2)
“呵呵!这都是皇上的英明领导啊!”御书房里,李从年望着用完玺的崇祯,脸上十分谦虚拍着马屁道。
对于李从年的马屁,崇祯翻了一阵白眼,对李从年调笑道:“行了,连你也要拍朕的马屁吗?没想到朝臣对于放开海禁的态度竟然这么坚决。”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帝王,崇祯望着这个一直带给他奇迹的心腹大臣,心理满是感慨。从李从年的身上,崇祯没有感到李从年面对自己时和其他人那种敬畏,或者专营的态度。
崇祯在他面前仿佛就是一个平等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的朋友,这种独特的感觉也是崇祯为什么在初次见面,就赋予李从年大权的原因,他相信自己的心理的感觉,眼前这个人和自己一样,会一直为这个苦难的大明拼尽自己的生命,那怕灰飞烟灭也再所不惜。
对于崇祯的话,李从年脸上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下:“皇上请恕罪,说顺嘴了。”李从年这种难得出现的表情,让崇祯脸上大乐,这个时侯崇祯在发现,其实大家还过是刚刚长大的孩子而已。
“可是那些大臣为什么不同意开海禁呢!根据你们监察司传来的案子,许多□□都是和海商勾结,从事海上交易,获取大量的利益。难道朕让他们正大光明的做生意也不行吗?”
对此年轻的皇帝脸上一阵疑惑,今天的朝会崇祯也想过内阁能通过,只是没想到大臣们的反应竟然这么大。“其实皇上不知道,就是因为这里面的利益太大,那些人才不同意开海禁,当人人都可以从海上获取利益的话,这些人怎么会甘心自己掌握的垄断市场,让别人分一杯羹呢!”对于这点李从年心理十分明白,自古以来垄断的生意最好做。
因为优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君不见后世那些号称国企的巨无霸们一手拿着国家的补助,一手吸着百姓们的血汗钱,来支撑他们世界五百强的地位,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所以凡事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将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皇上尽管放心,臣已经有了规划,相信不久就能有好消息传来,臣还是觉得皇上还是考虑一下军制的改革方案吧!”
李从年想了想,委婉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毕竟开放海禁这种事情牵扯太大,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崇祯心理也明白,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还好李从年从九边带来的那些两银子,暂时解了眼前燃眉之急,不然堂堂的大明帝国,国库里竟然贫乏得连一百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了。
后世那些鞑子的遗老遗少们,整天污蔑崇祯如何的抠门,龙袍也舍不得换好套好的,十足的吝啬鬼,特别有些人还说,李自成从大明的内库里抄出几千万两的银子,这种荒缪污蔑居然也有人信,如果真的几千万两的银子,恐怕那些野蛮酋长们根本进不了关,不知道被大明屠杀了好几回了,那里还有后金的入关。
“朕看了你关于军队改制的奏折,朕认为是可以大规模的实行。”崇祯拿起李从年递上来的奏折,脸上满是肯定到:“在各地主要关卡要地驻扎野战部队,其余地方由各地义勇军防卫,只是这样放权地方恐怕出现地方诸侯化吧!”
看到这里,崇祯脸上沉吟了下皱着眉头,李从年这封奏折上,关于军队改制的计划书十分的详细,只是崇祯害怕放权于地方,照成地方事实上得割据就适得其反了,对于崇祯的疑虑,李从年早有准备,只见他连忙为崇祯解释道:“所以臣才建议在京师边练十五万人的京军,进行尝试。”
李从年详细为崇祯分析道:“再有等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建立之后,可以把毕业的基层军将异地分调,这些忠于大明军将到了地方就能把各地预备队掌握在手里。”
李从年脸上停顿了下,继续说道:“而且录属兵部的军法司在地方监视军队,在加上大明精锐的各地的野战部队,双管齐下,就算有些地方豪强想要犯上作乱,臣也敢保证,这些人翻出多大浪来。”
“恩!听见爱卿这么说,朕明白了,可是京军十五万人的大军,你从什么地方招募?”眼下中原腹地灾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许多地方千里荒芜,无数的百姓因为活不下去站起来谋反,可以说大明对地方的灾区掌握已经降到对低点了。
“臣以为,可以学宋朝的侧策略,在灾区招募灾民为兵,一来可以解决灾民问题,而来能增强大明的军事力量。”李从年提议道。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可是爱卿也知道,国库困难啊!要不是爱卿从宣府抄家来的那一千多万两银子,朕连内宫里基本的例份都发不出来啊!”作为一个皇帝,竟然连宫女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这个号称富有四海的皇帝,脸上都有些发烫。
“皇上为国如此,皇上真实千古贤君啊!”李从年满脸严肃,俯身鞠躬拜道,像崇祯这样的皇帝千古难找。
“贤君?”对于李从年的话,年轻的崇祯脸上闪过一丝苦笑,脸上满是沧桑和苦涩:“朕的子民每天连一顿饱饭都吃不到,还称什么贤君啊!恐怕朱家列祖列宗都要骂朕这个无能皇帝看。”
崇祯脸上一副自嘲,如果不是李从年的出现,恐怕大明都国都将不保,能维持到现在崇祯都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说什么贤君。
“皇上不可气累。臣相信人定胜天,只要努力过,就算死也无悔!”李从年豪气干云劝解崇祯道。
“好!爱卿说得对,朕不会放弃的,只要有一丝希望,朕都要和这个贼老天斗一斗。”李从年的话,让崇祯又充满了斗志。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从年方向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从年方向
不知不觉,李从年和崇祯就军制改革的事情谈论了一个多小时,当口干舌燥的李从年刚刚喝过一口茶的时候。门外的王恩成进来朝崇祯禀告:“启禀皇上,殿外孙阁老求见。”
“哦?孙阁老来了?快传!”埋头望着桌面上的计划书,崇祯一脸欣喜道。现在军队改制的计划差不多了,现在就差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事情了。
“臣兵部尚书孙承宗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威风凛凛的孙承宗大步走进御书房里,低头便拜。看到孙承宗的出现崇祯连忙把他扶起来,朝孙承宗:“孙爱卿不用如此多礼!来人给孙阁老赐坐”
“多谢皇上!”毕竟年纪大了,孙承宗刚吃过早饭,就被崇祯的圣旨招进了宫,嘴里微微喘着粗气“不知道皇上诏微臣入宫有何要事!”在进入御书房的时候,孙承宗暗暗打量了下,李从年竟然得到崇祯如此信任,真是大明之福气啊!孙承宗望着坐在旁边的李从年,扬起身子朝崇祯道。
此刻御书房里就只有他们君臣三人,崇祯拿起手里李从年草拟奏折,对孙承宗道:“这是李爱卿关于开办大明皇家军事学院的奏本,他在上面推举孙阁老当这个书院的祭酒。”
提到这里,崇祯脸上一片笑意,他不知道李从年脑子都装着什么奇思妙想,竟然想出这种主意来,自古华夏的武将都是家族似培养,或者是战场上一刀一枪厮杀出来的,成就一个武将容易,可是出现一个名将却是十分不容易,这其中要讲究许多的机缘和心血,千万人里面都不一定出现一个名将。
可是李从年提出的军事学院的成立,却是让这个机会大幅度提高了了,而且也让崇祯看到了掌握军权,减少武将因为军权谋反的机会,当野心家周围都是忠于国家,忠于大明的士兵和将领,那这些野心家最后的下场不过是被剿灭而已。
“啊!”孙承宗脸上一愣,虽然当初李从年去九边巡视的时候,曾经和他说这个军事学院,可是没想到崇祯竟然同意了这个提议。
孙承宗深吸了一口气,平复心理激动的心情,他知道这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作为大明第一届祭酒,孙承宗有可能